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都贯穿了一个礼字,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带上礼物是体现敬意。在民间,逢上红白喜事时候,还会随礼有礼事簿。古人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亲戚朋友之间要维系情感关系,自然就要经常联络,互相走动。但人到中年,要谨记有两种礼不能送,否则就是花钱买敌人,自讨苦吃。分别指什么?送礼有何讲究?
古代文人墨客之间都不送金银财宝等贵重俗物,通常以互赠书画表达情谊。明代书画家沈周曾写:“我写君家多子榴,今年消息多枝头”。榴花指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这首诗写在《十六图扇》背后,就是赠予新婚之喜的友人。清人何刚德《春明梦录》曾记载清朝民间送礼的小趣事。送银票时不能直接上门赠送,表面会让双方尴尬,于是就放进普通的信封加以掩盖,封皮上写下:大衍之数:“毛诗一部”,分别代表五十两, 三百两银票,还有士君子之间的“士相见礼”及“真挚冬用锥,夏用鸡”,冬天送野鸡,夏天送鸡肉。
而到现代,根据亲疏远近的不同,亲朋好友间的随礼的多少也有所区别,不仅数量有所区别,还有两种里是万万不能送出去的。
其一就是不送自己不用的东西。孔子曾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自己都不愿意承受,都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比如不穿的旧衣服,搬家剩下的家居物品等,也许你是好心舍不得浪费,但对方会认为这是瞧不起你的。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是自己处理掉最好,不送对方不用的东西。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不像古代,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大家家里都不缺什么东西,送礼时也会烦恼该送什么好。如果是关系亲密的人,礼物的贵重与否并不是衡量你们之间关系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的心意,需要花费心思去了解他的喜好,如果送的是对方不合心意或者极其讨厌的东西,不仅表面上要过得去,背后却烦恼如何处理掉,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总的来说,“人情去是债,无债不必随”。送礼讲究的是人情世故。人生中也要学会适当地做减法,不要让不重要的人成为生命中的累赘和负担。
更新于:2022-07-16 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