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真正的修行,要在做事中磨练

2024-06-06 02:17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功课,修不完的功德。当我们的修行之路充满了未知的时候,不妨从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中获取力量。
01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王阳明十一岁那年在课堂上问自己的教书先生:“何为第一等事?”
先生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的确,在那个年代,读书人这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王阳明不同意,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在少年时期的王阳明看来,人生最重要的是读书学圣贤。
王阳明的父亲就是前科的状元,自然不满意儿子的答案,就质问他:“你知道什么是圣人吗?”
十一岁的王阳明一仰头,大声说,圣人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
为了成为圣贤的人生理想,王阳明自幼就比同龄人更加努力。
王阳明十五岁的时候,为了继承前贤的遗志,他亲去了居庸关和山海关,对边塞的地势地貌考察了一番。
他还曾经在蒙古族部落的骑射比赛中拔得了头筹。
尽管取得了这样多的成就,王阳明依旧向往东汉大将军马援的功业。
当他游历归来的时候,更是想为动荡的社会做点什么,就写了《帝国平安策》想要呈给皇帝,却被父亲阻止。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有了经世致用的圣贤胸襟。

02
此心不动,心外无物
心学中最基础的理论,就是:“心即理”。
心外无物。心即理,无论发生什么事,只有人类的意识参与其中才能感知到。
只有遇到事情“不动心”,才能不为此事所累。
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王阳明并不在第一线,就在他坐镇指挥的同时还在传授心学。
正当大将伍文定正和宁王大战的时候,王阳明依旧在上课。
这时候前方探马来报,伍文定将军的胡子被烧着了,前线战士军心混乱。
王阳明站起身来,传下一张令牌,谁敢再提伍文定胡子着火的事情,定斩不饶。随后,继续上课。
学生们紧张起来,连忙询问外面的情况。
王阳明摇摇头,刚才有人报告前线不太顺利,但这些都是兵家常事。我们不用太担心。
又讲了一阵子,战报再次传来,说宁王朱宸濠已经被活捉,我军大获全胜。
王阳明听了,也只是点点头,转身回到了课堂上。
学生们连忙询问:“前线怎么样了?”
王阳明说:“宁王战败,已经被我们生擒活捉了,看来此言不虚。”
此时王阳明,怜悯地皱起眉头:“只是伤亡不轻啊。”
说完这句话,王阳明继续讲课,神色和讲话的逻辑都像往常一样,学生们都很佩服。
遇事贵在不动心,心外无物,就不会被外物所扰。
心外无物,其实是一种更加宽广的境界。境界宽阔了,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滴水被晒干在大地上,它就什么都不是。但是如果可以和其它的水滴一起汇成江海,进可变成碎石断金的巨浪,退可恩养万物,福泽苍生。
人生也是如此。王阳明心学从未教导世人逃避责任,它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担当。

03
真正的修行,要在做事中磨炼
王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创立了龙冈书院,他大开门户,授课讲学,后来又有幸在贵阳书院讲学。
王阳明的“心即理”也得到了完善,“知行合一”的思想也出世了。这是阳明心学的第二大层次。
“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练”。修心就是要在做事中磨炼。
十年磨一剑,未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
在被贬龙场期间,王阳明一直都在坚持讲学,三年期满之后,又奉旨到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做知县。
王阳明新官上任第一天,一群百姓涌入了县衙门,他们哭天喊地,似乎在要求减免税负。
他很快就查明了真相,原来庐陵根本不出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
王阳明先是安抚乡民的情绪,又带头表态:既然我做了庐陵知县,县中发生了不平事,本官一定为你们做主。
看到王阳明态度真诚,百姓都安静了下来。
随后,王阳明展开了深入调查,他了解到葛布税并不是朝廷下达的合法税收,而是宦官鱼肉百姓的借口。
于是他向乡民们宣布,今年就会免去葛布税。
王阳明新官上任,就直接跳过了官场的各种繁文缛节,贸然免除了一项税收。
他身边的手下都吓着了,免税的风险可不小,搞不好就又是一场刑狱之苦。
可是王阳明却并不慌张,他给上级政府写了封信,信中他不卑不亢地陈明利弊,最后以人情动之,虽然奸佞当道,这件事就这样被解决掉了。
在事上磨练自己,首先是具备勇于调查的执行力,之后就是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
神奇的是,有时候我们本来是逆流而上,却发现事情其实有所转机。最终,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知行合一”所蕴含的大智慧。

04
知天理,致良知
王阳明也只是个普通人,却能勇斗宦官,剿灭土匪,平定宁王之乱。
他的成功的背后是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
“知行合一”的思想,其精华在于“致良知”。
王阳明说:“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阳明心学中的良知,出自《孟子》“不学而能为之良能,不虑而知为之良知”。
善良,原本是我们的天性,但是因为现实生活的物欲横流,很多人的良知被欲望蒙蔽了。
想要找回我们的良知,就要找回我们心中沉睡的道德和智慧,慢慢升华它,直到心头的阴影被驱散。
在宁王叛变的时候,王阳明本是奉圣旨去福建平士兵哗变,但听到宁王反了,他毫不犹豫地前去***。
当时南方官员只为了自己明哲保身,都不敢上书说明宁王叛变的真实情况。
只有王阳明敢于仗义执言。他也非常担心,甚至在自己的家门外堆满了柴草,一旦事败,宁可全家***,也不能落在反贼手里。
既然情况这么危机,为什么王阳明还是会挺身而出呢?
就是这种“致良知”的胸怀指引他听从内心善念的指引,让他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王阳明曾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对于阳明心学的总结和升华。
宁王被擒之后,朝中自然有和更多人嫉妒王阳明。以江彬、张忠、许泰为主的官员更是处处刁难。
在那个危难时刻,王阳明的祖母去世了,父亲王华又病重,王阳明想辞官回家。
学生们都劝他不能走,现在王阳明诽谤缠身,走了,更有畏罪潜逃的嫌疑。
但是王阳明却说:我的良知告诉我,亲情足以让我放下这一切。我和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最基本的人性,能有什么比这还重要吗?
王阳明真的辞官了。没有什么比得上他心中的良知。
王阳明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他对真理和良知的不懈追求,他在逆境中泰然处之,艰苦进学的精神,在今天看来依旧是一种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思索。
◎本文转载自“京博国学”,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