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宗派总汇
方仙道
“方”指不死的药方,“仙”指长生不老的神仙,其目的是为了长生不死;主要兴盛于战国后期至汉武帝时,其代表人物有宋毋忌、徐福、卢生、李少君等。
黄老道
“黄”指黄帝,“老”即老子,黄老道是假托黄老思想而成的一种教团,兴起于战国,盛于西汉初;先是在政治上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后流人民间,形成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符箓派
又称符水道教,是以符咒驱鬼治病为主的各派之通称。东汉时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及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正一道等皆属之。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出现神霄、清微、净明等内丹和符箓相结合的新符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后,各派统归于正一道。
丹鼎派
又称金丹道教,是以炼丹服食成仙,或以求长生为主的各派之通称。南北朝和隋唐时以炼外丹为主要特征,宋元后,由外丹转向内丹,该派对我国古代化学冶炼和气功养生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五斗米道
也称米道、鬼道,东汉顺帝时张陵在巴蜀地区的鹤鸣山创立,因人道者须出五斗米,所以称为五斗米道;又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也称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太平道
东汉灵帝时张角所创立,奉《太平经》为经典,崇拜中黄太一神,曾发动黄巾起义,提出“黄天太平”的口号,后被***而失败,以后在民间仍秘密流传。
帛家道
早期道教派别,传为帛和所创,南北朝时流行于今江浙一带,重祈祷。
李家道
魏晋时道教的一个流派,起源于四川,三国时在吴地广泛传播,以祝水神符为人治病,到东晋时仍在江南盛行,晋以后李家道逐渐消失,或与天师道合并。
上清派
奉魏华存为祖师,主修《上清经》,以存思为主,不主金丹术;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各朝,与天师道、灵宝派并行于世,至元代归并于正一派。
茅山宗
也称茅山派,南朝梁陶弘景创立;此派主修《上清经》,兼习《灵宝经》,并吸收儒释思想,是三教合一的产物,唐代时成为道教主流派别,宋元茅山香火仍盛,与龙虎宗、阁皂宗同称为道教符箓三宗。
灵宝派
东晋时,葛洪从孙葛巢甫造作《灵宝》经卷,并流传于世,至南朝宋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北宋时出现的阁皂宗由其繁衍而成。
重玄学派
道教中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而闻名于世的一个学派,重玄派是魏晋玄学影响下的产物,唐代是重玄学派鼎盛时期,涌现一大批道教学者,其中以成玄英、李荣等最为突出,经他们的努力,重玄派成为道教《老子》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
楼观派
相传楼观为尹喜迎接老子之处,南北朝时成为道法重镇,逐渐形成楼观派;该派宗《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内外丹兼修,又以符箓召神劾鬼,为人治病,并与佛教相抗衡,曾力主老子化胡说;至唐尤盛,元代并入全真道。
北天师道
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除去三张伪法和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称新天师道;后人为区别于南天师道,称之为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元代统称正一道。
南天师道
南北朝时,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典仪因而完备;为与北天师道相区别,故称南天师道,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元代均称正一道。
龙虎宗
经寇谦之和陆修静等人改革后的天师道,由民间道教演变为官方道教,其后,张道陵后人在江西龙虎山传教,天师道以龙虎宗的名号继续流传;宋代时,龙虎宗与当时的茅山宗、阁皂宗并称为符箓三宗,元代衍变为正一道。
阁皂宗
灵宝派自陆修静后传承不明,隋唐时在社会上默默无闻,直到北宋时才在阁皂山出现传授灵宝经箓的阁皂宗;这时的灵宝派道士多活动于社会底层,地位和影响都不及龙虎宗、茅山宗道士;元以后阁皂宗并入正一道。
东华派
北宋末道教灵宝派分化出的一个支派,创始人宁全真,至林灵真时,以济生度死为己任,常建普度大会,主持天庆观道务,门徒百余人;东华派的斋醮祭炼中吸取内丹法,以内丹为外用符箓之本。
正一道
宋以后为道教符篆各派的总称,元以后与全真道同为道教的两大派。元成宗时,封张道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篆,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篆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以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
玄教
元代天师道道士张留孙创立,在政治上深受元世祖信任,朝廷有大事必定咨询,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龙虎山天师道道派,至明代,玄教一系解体重归天师道。
天心派
宋代道教正一派的一个支派,以传授一种“天心正法”新符篆而得名,创始人饶洞天,天心正法以天上北极为主神,所传有天罡大圣、黑煞、三光三符及北极驱邪院、都天大法主二印,符法简略,广为流传,后又吸取上清派存思法,以道为本而法为末。
全真道
也称全真教、全真派,创始人金朝王重阳。本派主张性命双修且先性后命的内丹修炼,王重阳有七大弟子,号称“北七真”,王重阳卒后,七人弘扬师教,各立宗派。自明清以来,道教唯存全真、正一两大派,流传至今。
遇山派
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长玄真人马钰所创,马钰之后,该派的传承与活动情况不详。
南无派
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长真祖师谭处端所创南无派宗师多活动于华北一带,其势力和影响都不及龙门派。
随山派
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长生真人刘处玄所创,刘处玄以后,随山派的传承与活动情况不详。
龙门派
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创,自元代以来,全真道“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也最为盛行。丘处机死后,嗣其教者有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十八宗师。这一派传到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至今,全真道仍以龙门派为盛。
嵛山派
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玉阳真人王处一所创,王处一之后,嵛山派的传承不详。
华山派
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主一的广宁祖师郝大通所创,郝大通之后,华山派的传承不详。
清静派
道教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清静散人孙不二所创,孙不二以后,清静派的传承不详。
金山派
也称崂山派,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支派,明朝嘉靖时崂山道士孙玄清所创;孙玄清之后,金山派传承不详。
碧洞宗
道教全真道龙门派的支派,清康熙年间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所创,自清代传至20世纪90年代已二十四代,成为近代四川道教的主要派别,现青城山、青羊宫的道士即属此派。
南北宗
指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全真道创始于金朝王重阳,流传于北方;北宋张伯端著《悟真篇》,也主炼养,流传于南方。在修炼上,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元朝时,统归全真道。
太一道
金初萧抱珍创立,传“太一三元法篆之术”,教旨以老子之学修身,以符箓济人,四祖萧辅道、五祖萧居寿时,因得元朝重视,其教进入全盛时期七传之后渐衰。
净明道
又称净明忠孝道,托始于对许逊的崇拜,先是南宋何真公传此道派,但当时并无净明道的名称;后元朝刘玉再创此派,正式以“净明”为道派名称:此派修持方法和灵宝派接近,因其大量吸取儒家思想,故为道教符箓派与宋代理学相结合产生的新道派。
武当道
因起于湖北武当山而得名,武当山在明代以前已是道教活动的胜地,为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祥地;明代,武当山宫观最为鼎盛,明初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门下形成一个与全真道教义、教制及宗风都有所不同的道派,世称武当道派,此派崇祀真武大帝,习武当内家拳技,重内丹,特别强调性功,主张三教合一,为元明间新产生的全真支派。
清微派
唐末产生的由内丹与符箓相结合的新的符箓道派;该派称其符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经几代宗师传布,至元代时清微派大盛。此派主张内炼为本,符箓为用,宗旨接近神霄派,只是所用符篆不同。
神霄派
北宋末产生的内丹与符箓相融合的新的符篆道派,创始人为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该派的神霄雷法由于迎合宋徽宗崇道的需要,很快流传开来,并衍生出许多不同支派;至元代,该派因受全真道和儒学的影响,渐渐重视宗教道德实践,守持戒法,并以忠孝为先。
中派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元代道士李道纯所创,其丹法融汇三教,核心要诀为守中、中和,在内丹法中自成一家,讲求中黄直透,以守中为一贯功夫,中派发展至黄元吉时,功法臻于完善。
东派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明朝陆西星所创,其功法属阴阳派,上达于道,不流于邪,行道双修,限于夫妇同练,要点在凝神聚气、道归自然。陆西星虽创东派,但并未立教,故师徒传授系统记载不详。
西派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清朝李涵虚所创,他把性功分为九层炼心,又将命功分为四层,主张丹法以清静立基,然后阴阳双修。西派与东派同称吕祖亲传而开派,于道统上各自成一家,均属南宗阴阳派,而为清修派所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