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自然得解!

2022-09-01 04:27

《道德经》又名《老子》,篇幅简短,约五千字,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国学经典。

我在不同的时间段,阅读老子,都有不同的启发。
一、遇到困难,从根本着手

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困难,是每个人工作、生活中的常态。只要你想前进和突破,困难必然会随之而来。

事情太难了,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怎么办?

根据老子的经验,我们遇到困难,不要着急,也不要气馁,而是先回到根本。

《道德经》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想要让浑浊的水,变得澄清,只要静下来,水自然会变清澈。

浊和清,是一对矛盾。老子讲矛盾的互相转化。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可以把“浊和清”,替换成“难和易”。
二、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


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先要冷静下来,不要急,越急越乱。也不要想着困难太大,自己没能力去解决,从而忧患重重。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解决的思路,应该是利用矛盾的对立转化,从反方向着手。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要从简单的地方,开始解决。

说个真实案例:

从文科生,改行跳到“专利技术”理工科领域,就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自学。

先上网找“什么是专利?”

从这个点入手,顺藤摸瓜地学习,通过官网,找到系统的学习资料。

后来,应聘进入一家专利事务所,做底薪很低的业务员;一边跑业务,一边学习专业知识。

2年以后,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专利”的小白,变成一个能独立完成技术项目的专员。

3年以后,成为项目经理,工资翻了2.5倍。

当然,人生处处有困难。现在进入新的领域,做新的事情,又遇到新的困难。

方法还是一样:困难再大,也不怕,先从简单的地方入手。慢慢地,一步一步推进,当你走出一步时,自然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大多数人的问题是,被困难吓住了,他们没有行动。因为你不做,不敢尝试,所以困难就会变成山,拦住你的去路。一旦你去做了,困难就像纸老虎,看着很可怕,其实也拦不住你。

三、心平气和,自然得解

老子认为,天地间有一种无穷的能量,从虚无中来。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无穷,就是无限,人如果想要不被自身和外界限制,就应该效仿天地的规则,学会守中。

守中,就是阴阳冲和,在《易经》言:“坎离相交”,通俗地说,心要静,气要顺,心平气和。

我们不管在什么处境,遇到什么事,或者什么难题,心态上始终要保持平稳,心平气和,很多事情自然会迎刃而解。

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守中,心理失衡,很容易看啥都不顺眼,不顺心的事情,也会更多。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心是外界的根;外界是心的表。关键,还是要守住自己的心。

本文作者:易瑾还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