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开示:为什么人能观照自己的内心?离不开这一点!

2022-09-16 15:12

《常清静经》教人用清静之道制服欲念,使心神性恢复其本来具有的清静状态。所以,《常清静经》开示了“观空达寂”的下学而上达的修行径路。

《常清静经》最基本的心性修养思想就是经文:“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这段经文包含了《常清静经》心性修养的对象,方法和目标,并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观”的意涵
道教之“观”的思想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道君。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復;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常清静经》里是谁在“观”呢?这个“观”者,能“内观其心”“外观其形”“远观其物”“观空亦空”中,所以,能实现“观”的应该是生灵的“元神”,或者说是“真心”;受情欲牵扰的“识神”或“妄心”是不能够达到这样清静的“观”的境界的。

在河上公章句中说:“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能观之心必然是湛然清静明亮的,虽然凡夫一开始肯定不能做到无欲以观之,但是在心性修习中逐渐显发的是本来清静之元神与真心。

经文里“观”的对象是什么呢?根据经文,观是观心,观身,观物,观空,观无。观的过程,也是层层剥落之过程。“观”就要“观”一切有形无形,有情无情的事物。不仅要以人本来具有的清静元神、真心来观照内在,观照思维产生的每一个念头,还要观照整个身体以及行为处事,观照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当然也有注家认为,既然无心无身,自然没有外物,所以这个所观照之“物”,指的是《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物”。

总之,“观”的对象除了世界里的所有可能对象,这还要继续观“空”和“无”。

此外,“观”除了以心神观照的修养方法之外,更具有的是传统道家的“涤除玄览”的修养状态,是一种自然呈现的过程。“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復,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观本身就是蕴含的不以私情私欲夹杂的价值判断,是人自身对于经验世界的超越状态。观本来清静之性体与大道,使真性与大道自然呈现于自身以及身外之万物之中,这就是《常清静经》中“观”的基本意涵。

二、虚空与无
《常清静经》观的“虚空”思路,基本上延续了向内观而无心,无心而无私欲;向外观而无形,无心而故无形,向远观而无物,无身形、欲念故不见远有何物这一思想脉络。这时所见到的是广大混沌、充满生机、能随缘应物的“虚空”。

在《常清静经》中的“无”包含两重意涵。

先,“有无相生”的“无”。与道君“有生于无”相仿,经文里的“无”是一种遣除私欲后的生灵的一种状态,经文认为这种存在仍不能被称为是清静之性的本来面目,还应“无无亦无”;

其次,“无”还具“无为”的意涵,一切观的活动都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过程,是真心、元神自然的运行、度化万类的活动。
更新于:2022-09-16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