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有这样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有些书有些话,年轻时或无感或不解,多年之后,才回神发觉原来它是这个意思,才会明白为什么作者会那么说。这种迟来的理解和共鸣,也许是因为阅历的增加,也许是因为对人情有了更多体察,也许是因为自己也成了“书中人”。
当我们用生活所感去读书时,读书好像能迸发出更深刻的意义。
后来
我终于读懂了那句话的意思
01
大一那年一人在外省上学,有天晚上母亲突然给我发了条短信,告诉我“北京下雪了”。
那一刻,我才切实体会到《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在下雨”这句话是多么孤独震撼。
——《夜读》读者@平安夜
02
以前读《小王子》,一直不懂为什么小王子和玫瑰花互相喜欢却还是要离开,后来才明白,原来喜欢、合适和在一起是三件事。
“想要跟别人产生羁绊就要承担掉眼泪的风险。”“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去体会。”
——@崔小雯i
03
学《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时还小,完全不理解这平平无奇的文章有什么值得学习背诵的。
直到长大后,我也在一个夏夜无眠,出门散步,与人聊天,那情那景那番心境,才让我真正理解了这篇看似普通的小文章的力量感。怎么说呢,当时感觉心里又透彻又充盈,身心受到洗涤一样,和文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6vPOMp
04
小时候初读《红楼梦》就很喜欢,喜欢作者华丽的文字,喜欢宝黛之间动人的爱情,喜欢元春省亲的盛大排场,也惦记着那道不知道该有多好吃的茄鲞(xiǎng)……但也有很多不解的地方,比如宝玉被打后黛玉去看他那一段:
那时候,我不理解宝玉为什么要用“你放心”来表达心迹。后来上大学,有个喜欢的男生,长得蛮帅人也不错,那时我们的关系还没确定,喜欢他的女生不少,我为此常生闷气,有一次又生气,他突然握住我的手对我说:“你放心。”
他说完当下,真的感觉心里飞过一万只蝴蝶!我也终于明白,宝玉那句“你放心”是比“我爱你”更令人动容的表白,胜过千言万语,抵过海誓山盟,让人安心。
——@江游伴范
05
以前一直对朱自清的《背影》无感,觉得写得一般,文字那么朴素,阅读理解还总让我们挖掘课文中每个文字的“价值”……
直到去北京上大学那天,忙完各种手续、琐事,已经到了晚上,我送爸妈到车站赶末班车,其间他们一直叮嘱我如何如何。可能因为这是第一次长时间离家,校区又十分偏远,我心里越来越难受,努力忍住想哭的感觉,为了不让他们看出来还故作轻松地回应着。终于等来了车,人非常多,看着他们挤上车,在车里费力地挪动,我迅速地回过头,因为我的眼泪下一秒就要流下来了。
那一刻,满脑子都是朱自清《背影》里的句子:
至此,我明白了名篇之所以是名篇,绝不是语文课上浅薄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发自肺腑的情感,只有自己经历过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孙涛
06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读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十几年后,我在教授小说史课程的时候又读了这本书。几年之后我再次教授了这门课,这次重读时,书中的一段话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更特别的是,我以前完全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实际上,我根本就不记得自己曾读过这段话。
书中,列文和基蒂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是个儿子。列文面对这个全身通红、皱巴巴的小东西时,他的反应连自己都迷惑不解:
第三次读这本书时,我看到了这段之前从未注意过的文字,眼泪流了下来。几个月前,我当了爸爸,体会到了列文的那种感受。所谓“弱点”,就是从今以后,这个小人儿所受的苦也会成为我所受的苦。
——艾伦·雅各布斯《如何再次拿起书》
07
大家小时候学过《小马过河》吗?是一个很短的寓言故事,大概是讲一只小马被小河拦住了去路,老牛告诉它河水很浅,刚过小腿,松鼠告诉它河水很深,会淹死人,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好回家去问妈妈。然后:
故事确实很简单,但我好像直到30岁之后,才对它有深刻的体会,才觉得人生许多问题其实都是小马过河的问题。
面对同一件事,每个人因为各自的资质、眼界、环境、追求不同,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和选择,这本身并没有对错。所以,如果我们是那只要过河的“小马”,更应该学习如何不在众多的声音里迷失,如何正确地估量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山海不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