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佳钢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1988年,在经历岁月悲喜浸润后,年近八旬的杨绛,创作了平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洗澡》。
文坛名宿施蛰存评价此书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小说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在建国后经历思想改造的故事,生动刻画了在时代浪潮裹挟之下,清浊不一的读书人群像。
书中主角姚宓面对复杂的人生道场,凭借清醒的头脑,穿过层层风雨,解套个个枷锁,在特殊时代独善其身,保全了自我。
读懂了姚宓,便会明白:
命运无常,只有时时清醒,才能行稳致远,笑对人生。
01
低谷时清醒:不怨于命,能扛事儿
姚宓是在“蜜罐子”中长大的。
她的父亲是北平国学专修社的社长,极富修养;母亲则弹得一手好钢琴,高雅智慧。
姚家既书香门第,又有殷实祖产,姚宓的成长之路似乎是一片坦途。
然而正当姚宓读大二的时候,父亲心脏病猝发离世,母亲承受不住打击中风偏瘫。
祸不单行,更有未婚夫提出要携她出国留学,把准岳母托给亲戚伺候,撒手这一地鸡毛。
在所有人眼中,这接二连三的生活暴击,对于不满20岁的“姚家娇贵小姐”,天,确实是塌下来了。
出人意料的是,姚宓在厄运面前,并没有慌了手脚,也没有怨天尤人。
因为她知道,抱怨和乞怜都无济于事,只有清醒面对,勇敢担当,才能跨越苦难。
姚宓保持了冷静和镇定,选择了独立与自尊,毅然扛起了千钧重担,成为家里的支柱。
她看透了未婚夫的虚伪,不但唾弃了他的“好主意”,也唾弃了这个伪君子。
她辞去了账房和佣人,抵押了住房,筹款将母亲送入德国医院,同时为父亲办妥了丧事。
她千方百计延请名医、购买昂贵药品为母亲治病,使母亲慢慢康复起来。
为赚取薪水贴补家用,她忍痛辍学做了图书管理员,用柔韧的肩膀,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姚宓在困境中,既没有抱怨老天和黑暗,也没有向别人诉苦和求助。
而是积极调整好心态,保持足够的清醒,以坚强的信念面对生活,以重生的姿态拥抱希望,挺住了身骨,扛住了磨难,迎来了风和日丽。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有段人生低谷,甚至深陷波涛汹涌的苦海。
有多少人为此抱怨命运不公,感叹世事无常,然后就自暴自弃,彻底趴窝。
但也有人,把低谷视为历练和考验,不悲不怨,不惧风雨,不畏将来,不坠青云之志。
作家苏芩说:“人,不需要有那么多过人之处,能扛事就是才华横溢。”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真正强大的人,必定在绝境中清醒选择,永不放弃,在泥泞中脱胎换骨,在涅槃里获得重生。
最好的生活状态,不过是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懂得承担,敢于扛事。
02
低谷时清醒:不怨于命,能扛事儿
姚宓极具才情,又聪敏过人,追求者甚众。
她先后遭遇了两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历程。
15岁时,一位颇具才气的娇少爷钟意于她,两家门当户对,订下婚约。
当姚家家道中落之际,未婚夫露出了真面目。
他趁机向姚宓露骨地表白“不要空头支票”,提出了非分要求,
受到断然拒绝后,他仍脏言秽语,威逼引诱姚宓与他“暗里结婚”。
姚宓明言相告:“不能公然做的事,暗里也不做。”
她意识到嫁给了他,即使不闹翻,也一辈子不会快活,便干脆解约。
而姚宓与许彦成的感情纠葛,无疑是书中的“重头戏”。
在文学研究社,姚宓和许彦成一见面,便“眼睛一亮,好像和谁打了一个无线电”,彼此就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应。
许彦成对姚宓情有独钟,姚宓对许彦成的学识亦是尊崇。
二人志趣相投,情不自禁陷入了一段隐秘而扰心的感情。
许彦成终究耐不住性子,开始咄咄逼人地追求姚宓,并要与妻子杜丽琳离婚。
道德约束框架里的姚宓,冷静认识到了这种感情潜流的危险。
她告诫自己:“不该忘了人家是结婚的,可不能做傻瓜,也不能对不起杜丽琳,该记着,该记着。”
当许彦成让她“叫我彦成”时,姚宓不愿逾越这条界限,依旧固执地称呼他“许先生”。
当许彦成给她写了一张纸条“我怎么也不能失去我的‘她’——我的另一半”时,姚宓却回信道:“你的‘她’是否承认自己是你的‘那一半’?”
“月盈则亏,我们已经到顶了,满了,再下去就是下坡了,就亏了。”
姚宓最终与许彦成在书房中达成了君子之交,她也郑重地当面对杜丽琳说:“我决不走到你们中间来,决不破坏你们的家庭。”
姚宓用两个“决不”,在关键时刻抽身而去,走出了感情的“围城”,避免了深陷泥淖。
人这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遭遇到感情的考验。
无论面对怎样一段感情,都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懂得摆正自己,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不合时宜的感情,该拒则拒,当断则断,否则飞蛾扑火,伤人害己,一生都过不好。
别在诱惑面前迷失心智,别在选择面前犹豫不决,及时止损,努力翻篇,就会活得更轻松,新的幸福生活也必将如期而至。
不困于情,及时止损,是极为清醒的生活姿态,也是保全自己的人生智慧。
03
处世中清醒:不乱于心,安静内敛
姚宓是安静的。顾名思义,宓,即安静。
她的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了如指掌。
双亲的熏陶赋予了姚宓沉静的心胸、非凡的才华和处理各种人情世故的能力。
小小的文学研究社,鱼龙混杂,也是一个“酱缸式”的小社会。
擅长投机的余楠、精于算计的丁宝桂、迂腐猥琐的朱千里、好出风头的施妮娜、浅薄善妒的姜敏……各色人等,每一个都不简单。
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 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不管单位里如何鸡飞狗跳,她都屏蔽浮嚣,每天从容地护理着母亲,安静地读着自己的夜课。
不管同事们如何争强好胜,她都不争不抢,默默独处,管理图书,把图书室当作最好的藏身地。
她是研究社里长得“最标志”的姑娘,却常年穿着朴素的灰色制服,制服内掩藏着五彩织锦的缎袄,从不外露。
她开会时,为了不引人注意,常坐在会议室沿墙的后排,默默地做着记录。
搬到新办公室,她把旧的办公桌摆在靠墙的角落,还说:“我这里舒服,可以打瞌睡。”
施妮娜到图书室里要借“巴尔扎克著的《红与黑》”,态度趾高气扬,咄咄逼人。
姚宓平静地回答她:“巴尔扎克的《红与黑》,没有。”
姚宓既不针锋相对逞口舌之勇,也不直言点透对方的无知,而用委婉的提醒,敛藏了自己的学识,也给了对方台阶下,待人处事之周全,可见一斑。
“她凭借朴素沉静,装出一副老实持重的样儿,其实是小女孩子谨谨慎慎地学做大人,怕人注意,怕人触犯,怕人识破她只是个娇嫩的女孩子。”
“她躲在自己幻出的迷雾里,这样保护自己。”
在不期而至的“洗澡”运动中,众生百态令人叹:有的癫狂自失,有的背叛告密,有的自我贬损,“认识的都不认识了,和气的都不和气了”。
朱千里甚至还为此寻求自杀,以求自己能顺利通过“洗澡”。
许彦成也难以全身而退,忍受着极大的精神痛苦。
惟独姚宓,因时时低调,处处收敛,没有树敌,自然无可指摘,安之若素。
纵有几句冷言冷语,她也用“微微的笑意,宁静的眼神”,让对方不寒而栗,无趣而退。
“洗澡”运动结束后,姚宓不但毫发未损,反而得到了学习深造的机会,可谓不战自胜,好运自来。
曾国藩曾言:“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
姚宓处世,心静神明,保真养晦,避免了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人事的纷扰。
生活中,只有韬光养晦,洁身自爱,才能涵养身心,保全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生在世,懂得清醒和坚守、安静和内敛,便懂得了处世的智慧。
04
不得不说,杨绛笔下的姚宓,带着杨绛的影子,两人都冰雪聪明,活得很清醒。
姚宓面对低谷,从不抱怨,勇扛苦难;面对感情,及时止损,脱离泥潭;面对世事,安静内敛,平安保全。
而杨绛又何尝不是如此?
钱瑗和钱钟书撒手人寰后,杨绛没有抱怨命运的无常,而是笔耕不辍,写就了《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把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明媚灿烂。
面对前来想重续前缘的费孝通,杨绛清醒至极,送他下楼时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杨绛不喜交际应酬,最大的乐趣就是安静写作,平淡度日。回顾一生,她静静坦言:“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伊恩·麦克尤恩说:“清醒是一种细小而有耐性的英雄主义。”
姚宓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曲折,却始终保持着清醒,活出了通透人生,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行走于纷扰世间,唯有淬炼心智,醒眼阅世,才能进退自如,从容淡定,迎来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在纷繁人世间,保持清醒,走得更远,安享余生。
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