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她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还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徽因的这些成就,自然离不开林家家风的传承,她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她的叔叔林觉民,是中国民主的先驱,还是一位英烈,被后世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他牺牲前,连夜写下了两封绝命书,其中一封《与妻书》更是千古流芳。后来他的儿子林仲新带着遗书逃亡时,被强盗打劫,当强盗看到遗书时,都不由得跪地痛哭,还把财物和遗书双手奉还!
-1-
1887年,林觉民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时被过继给叔父林孝颖为子,林孝颖是当地有名的才子,以诗文闻名。林觉民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又在这样优越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自然也成为了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才子。
在林觉民13岁那年,被父亲逼着去参加了科举考试,在秀才出身的林孝颖眼中考取功名是全天下学子的目标,但林觉民却觉得旧式的科举制度根本无法改变国家日益衰退的境况,他有自己的想法和远大抱负,所以在考卷上写下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就潇洒离开了考场。
尽管父亲为林觉民在考场上的这番操作很恼火,但想到“少年不望万户侯”这七个字,又为儿子13岁就拥有这样的气魄与胸襟而感到欣慰。亲朋好友们也都说林觉民这个孩子以后绝对有出息,父亲也更加重视对林觉民的培养。
在林觉民15岁时,父亲林孝颖到全闽大学堂国文系任教,这是一所新式的学堂,他把林觉民带到了这里,让他接受新式教育,而林觉民在新思想的冲击下,了解了什么是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他也因此有了开民智、兴民权的救国理念。
-2-
在林觉民18岁那年,接受新思想的他,却被父亲安排了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他迎娶了14岁的陈意映。但林觉民并没有像鲁迅和徐志摩那样对包办婚姻和妻子充满厌恶,他在洞房之夜,掀开红盖头看到长相甜美的新娘子时,就开始砰然心动,而情窦初开的陈意映对这个温文尔雅,又有才华的丈夫也是一见倾心。
两人就像修了几世的姻缘,在这一世相逢了,结婚后一直都是郎情妾意、如影随形,过得十分甜蜜,陈意映把家中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丈夫温柔体贴,而林觉民生活上对妻子呵护疼爱,精神上帮助小脚妻子解放思想,后来他们还一起回到家乡兴办女校,帮助更多女性解放双脚,不再受封建思想束缚。
林觉民在对待包办婚姻妻子的态度和行为上,比起那些大文豪像鲁迅、徐志摩、胡适等要好得多,鲁迅对原配不闻不问,徐志摩对原配冷酷挖苦,胡适对原配尽管不厌恶,但也没想过从思想上解放妻子。但林觉民却帮妻子解放了小脚和思想,让她成为跟自己并肩而立的人。
创办女校时,林觉民还不到20岁,却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当时福州“开女智,兴女学”运动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他的号召与教育下,当地很多女性都解放了小脚和思想,还有一些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3-
后来林觉民觉得,想救国光是开民智是不够的,他力挺邹容在“***军”中所提的“***与教育并行”,于是他走上了街头开始各种演讲,宣扬民主的***思想,他还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收纳了邹容的“***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一次,林觉民参加爱国活动时,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他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他事后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这也让老父亲林孝颖不由得担心起儿子的安危来,毕竟林家家境殷实,儿子本可以安度一生。虽然林孝颖也支持儿子的爱国行为,但这种爱国演说也可能会让儿子随时丢掉了性命。于是他安排林觉民去日本留学,一方面让他出去开开眼界,另一面也是想让儿子避避风头。
留学日本,对于他们这对平日里如胶似漆的小夫妻来说,也是十分不舍与煎熬的。林觉民临行前,陈意映也只是在房间里自顾自地流着眼泪,不敢出去送他。而林觉民想到以后只有假期才能回来陪伴妻子,心中也是万般不舍。
而林觉民此去日本,不但没有让他远离这些危险,反倒把他推进了***的征程之中。因为当时孙中山、黄兴等大批爱国人士都聚集在日本,林觉民与这些有着共同救国理想的***人士走在了一起,他加入了同盟会,还成为了骨干成员。林觉民也常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进行演讲,宣扬救国思想,他演讲时总是慷慨激昂,振奋人心,让人听了无不动容。
直到1911年,同盟会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广州起义”,林觉民身为骨干成员也参与其中。林觉民为了给起义筹备经费、制造炸药,还跑回了老家福州,此时的陈意映已经为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如今又怀孕了,她看到丈夫此时归来,自然欣喜不已。
但林父对突然归家的儿子,却觉得有些不安,尽管林觉民解释说学校临时放假,妻子怀孕了回来看看,但林父却始终心里不安。
而陈意映跟丈夫相处几天后,也开始担忧起来,丈夫每天早出晚归,每次回来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她太了解丈夫了,即便他什么都不说,她也知道丈夫一定在谋划着什么大事。
林觉民任务完成后,在准备离开家时,陈意映再也忍耐不住了,她哭倒在丈夫怀里,说哪怕有危险,也要跟他一起去。
听到妻子的哭诉,林觉民心里也是十分不舍与心痛,此去很可能是九死一生,他不可能让怀孕的妻子跟着自己冒险,而与妻子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了。想到这里,他也只能强忍着泪水,勉强挤出一个笑脸对妻子说:“你不用担心,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让陈意映没想到的是,那么爱自己的丈夫,竟然对自己食言了,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1911年4月24日夜晚,林觉民知道此次起义很大可能有去无回,因为在此前的九次起义都是先辈们血染战场,以失败告终的。而明天纵然九死一生,我辈也要一往如前,拼死一搏。
于是林觉民拿出了两块提前准备好的手帕,写下了两封绝命书。他先是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地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尽管只有几十个字,却 写得大义凛然,尽显英雄气概。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而当写第二封给妻子的《与妻书》时, 他却迟迟下不了笔,他想起往日与妻子恩爱之时,他曾说过将来一定要死在她后面,因为他不忍心留下她一个人承受这种生离死别的悲痛。
而往日的情话和临别时的承诺,他都食言了,他还是先她而去,留下她一个人承受这天人永隔的悲痛。想到这,他心如刀绞,纵然是铮铮铁骨,也忍不住泪如雨下。最终他还是提起笔,一字一泪地写下了千余字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在林觉民写下了这两封绝命书后,就把他交给了朋友,若是他不幸牺牲,就把这两封遗书转交给父亲和妻子。
后来,林觉民与130名战友同赴两广总督府,拉开了广州起义的序幕,战斗一直持续到次日清晨,最终敌众我寡、起义失败。林觉民腰部中弹,却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抵抗,还是不幸被捕。
林觉民被押到水师提督衙门受审时,他毫不示弱,不但不招供,还慷慨激昂地给他们上了一节***课。在严刑拷打时,他被虐打得遍体鳞伤,也决不吐露半个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4岁。
-4-
岳父陈元凯听说林觉民被捕的消息,连忙给福州的女儿写信,让她赶紧逃。于是林家七口人才躲过了一劫,后来他们租住在一幢偏僻、破败的小房子里。此时陈意映已经怀孕8个月了,陈父担心女儿她的身体,始终没有把林觉民遇害的消息告诉她。直到有天陈意映收到了林觉民的两封绝命书,她打开信的那一刻,犹如五雷轰顶,一时间心痛地喘不过气来,昏厥了过去,孩子也因此早产。
失去一生挚爱的陈意映,无法忍受天人永隔的伤痛,几次想要自杀殉情,都被家人救了下来,家人苦苦地劝导她,毕竟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呢,陈意映这才打消了自杀殉情的念头。
但陈意映始终无法走出悲痛的情绪,最终在林觉民牺牲两年后,她也郁郁而终,年仅22岁,终于这对恩爱夫妻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了,这一世欠的,相信林觉民一定会加倍偿还她,就如同今生洞房时,掀起红盖头的那一瞬,两个人就倾心相爱了!
多年后,林觉民的儿子林仲新在一次逃亡时,被强盗打劫了,抢走了他的行李箱,里面有父亲林觉民的遗书,林仲新哭求着说:“这里面有烈士林觉民的遗书,还请高抬贵手,其他的你们都可以拿走。”
强盗在听闻后,就在行李箱中翻出了遗书,当他看到林觉民的绝命书后,被感动得跪地痛哭,他不但把遗书与财物都还给了林仲新,还把他护送到安全的地方才离开。
1919年辛亥***元勋林森在孙中山先生支持下,主持修建了黄花岗烈士陵园,那里有林觉民在内的七十二位英烈。英烈们的故事还被编成了书籍,流传了下去。
而林觉民的《与妻书》被选入了语文课本,感动了无数读者。尽管他不负天下,却负了妻子,但陈意映对他始终是理解和认同的,最后还带着炽热的爱意追随他而去。至少他们是倾心相爱, 不负此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