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愁”有多少种?
2023-10-05 17:02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历史悠久,作品类型多样,蕴含的情感思想丰富多样,其中以愁最具代表性。不同的诗人尽管生活时代背景不同,人生境遇不同,但却有着相近的愁绪。有遭遇不公的愁绪,有伤春悲秋时表达人生无常的愁绪,还有很多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身的思乡、思人愁绪。诗人的诗词愁绪万千,渗透在字里行间,在阅读和品味诗词时,可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加深对诗人内心愁绪的感受和理解。因此,综合分析我国古代诗词中的愁绪,有助于加深对古诗词意象描绘和表达的理解,积累古诗词阅读鉴赏经验,对提升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愁是一种古诗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同时,也是古典美学中常用的概念,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思想融合的产物,借助客观事物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古代诗词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具体的物象表达情感,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通过具体物象了解诗人所描绘的情感。在情景交融过程中,通过物象与情感的融合,构造出独特的意象,如果是将情感融入多个物象,则构成了意境。因此,在诗歌阅读鉴赏中,需要深层次把握古诗词蕴含的多个意象,深层次感受诗人创作时流露的意境,以便于加深对古诗词作品内涵的理解掌握,增强艺术表现力。如在阅读欧阳修《踏莎行》时,其中“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到主人公早春时节踏上征程的所见所感,梅、柳、草三种物象均与表达离别愁绪有关,营造出多种离别意象。陆凯送范晔的诗歌中,有“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中柳和留同音,主要表达作者折柳送别的不舍之情,而草有着离别愁绪的意象,通过梅、柳、草几种意象的交叉渲染,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渲染离愁意象,在后续表达作者的愁绪时也更加顺畅到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加深意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古诗词理解和鉴赏具有积极作用。 实际上,在古诗词中,在赋予客观事物独特的意象、内涵后,已经不再属于单一的自然事物了,而是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思想。受到文化习俗影响,一种物象往往被赋予一种或是多种的寓意,代表独特的情感思想。在作者前赴后继的影响下,逐渐令这种物象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蕴含个人情感思想以及民族文化内涵的物象,则是客观事物和作者主观情感思想融合的结晶。通过把握古诗词中的意象,有助于深刻感受作品蕴含的情感思想,设身处地去理解和感知,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提升理解效果。在古诗词中,愁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月、水、雨均是诗人笔下愁绪的反映载体。李煜在《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代表性较强的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愁绪巧妙量化,令广大读者仿佛看到了犹如连绵不绝的水流的愁绪,无穷无尽。[4]此处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酒水。除此之外,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诸如此类名句,均是借水表达愁绪。以月表达愁绪,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篇充斥着愁绪,读者在读完整首诗后,眼前不禁浮现一幅惆怅的诗人举杯望月的情境,在喝酒的同时,也在沉思,思念故乡却无法回归故里,这种现状如何能令诗人不愁。以雨表达愁绪,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整首诗描述的情境是夕阳西下,阴云不散,加之淅淅沥沥的小雨始终不停,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显得生活十分乏味、单调。[5]加之身边没有一个人陪伴,产生一种无尽的空虚、孤独,这时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一种愁绪。相较于以实物寓愁,以情感赋愁多为一种闲愁。如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是一种在古诗词中常见的渲染情绪的手法,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令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但仔细品味诗词内容,却发现并非是真正的愁,而是闲愁,流露出一种无病呻吟的意味。此种愁绪同现实生活联系较渺茫,更多的是拥有优越生活的人才能形象地表现出这种闲愁,如果每日为生计发愁,或是忧国忧民,是难以写出真正蕴含闲愁情绪的作品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较多,很多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国破家亡的愁绪。如张元干的《贺新郎》,岳飞的《满江红》等作品,均是描写山河陷落,自身无法安身立命,只好背井离乡的诗,每每想起以往安定祥和的日子,都会产生一种忧国忧民的哀愁,无法言说,只能通过古诗词表达。杜甫作为代表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春望》中有对战乱国破的哀叹,也有《哀江头》描述的国破家亡的愁绪。在描绘国破家亡的愁绪方面,莫过于李煜,其在《乌夜啼》中生动刻画了自身对国破家亡无可奈何的愁绪,每每想起故国,都有着难以压制的哀愁,如《浪淘沙令》《虞美人》等作品。最凄婉的愁绪,莫过于国破家亡。李清照在《永遇乐》中,通过对照修辞方法,深刻反映出其对南宋偏居一隅,不思复国的忧患寂寥的愁绪,同时,也流露出对故国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在经历了中州盛日的同时,也经历了当下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在经过一番复杂的经历后,李清照也有着对现实生活深深的担忧,这种愁绪贯穿了作者后期的作品。古诗词中壮志未酬的悲愁,是一种常见的愁绪,主要表达作者理想抱负无法达成的一种悲愁,或是国破家亡时无法杀敌卫国的愁绪,表现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实境地。面对国家陷落的景象,“谩暗涩铜华尘土”,所流露的愁绪变得更加深刻。辛弃疾在创作《水龙吟》时,将自身抗金壮志未酬的愁绪婉转表达,不愿意虚度大好年华,更加充分地展现作者内心愁苦、抑郁的愁绪。所以,从作品整体角度看,其整体风格较为豪迈,但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悲愁意境。对宋朝的很多文人而言,从鼎盛走到衰败,不可避免地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危机感。在国家局势动荡的背景下,这种情绪更加深刻,经常借酒消愁消减内心深处壮志未酬的愁绪。如陆游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正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担忧,通过回忆以往安定的生活,与目前的处境进行对比,由此发生感慨。作者年华逐渐衰落,但愿望却尚未实现,滋生出一种羞愧和烦闷的愁绪。面对异族入侵,陆游在诗词中表达了中原人民渴望恢复故国的复杂心境,同时,借着边关士兵表达出报国无路的愁闷和激愤。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希望已经消失,以往繁华、安定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此情此景只有伤心、悲愁。李白《秋浦歌》十五描述的则是另外一种愁绪,为何生出白发?愁也。缘何而愁?在了解李白生平后,可以发现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是由于怀才不遇导致的。范仲淹《渔家傲》表明了作者未能建功立业的愁绪,但这首诗词是诞生于另外的背景,因此,所表达的是作者渴望杀敌卫国的一种苦闷愁绪。离别愁绪,同样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关于“愁”的意象。在江淹的《别赋》中,重点描写了多种类型人物的离别愁绪,有男女情人离愁情绪,方士离别愁绪,夫妇之别,与子之别,等等。尽管情绪多样,但共同点是面对离别时的黯然神伤、百感凄恻以及居人愁卧。此种离别愁绪带有浓浓的伤感之情、切肤之痛。如晏几道的《蝶恋花》,思念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情人。尽管黄菊花开放,但人却并未成双,彻夜难眠,相思隔天涯,每每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连年不断的战火造成了亲人、朋友离别。有离别时“玉人远而惟鸡相应”的彷徨,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愁绪。生离已经如此令人心碎,更何况死别。在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有很多包含愁绪意象的作品,有与丈夫分居两地,独守空闺的哀怨愁绪,也有丈夫去世后孤苦无依的愁绪。在《声声慢》中,其充分营造出一种失去丈夫的凄惨、清淡的愁绪氛围,对一个孤苦无依的夫人而言,真的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四季更替同样会带给人一种别样的愁绪。晏殊《踏莎行》中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营造出一种惜春伤时的愁绪。《浣溪沙》中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表达了作者感慨年华飞逝的愁绪和苦闷。此类诗词的诞生,是词人在畅饮后,对着落花和夕阳,无所事事下创作的作品,因此,可以将其归结为闲愁。相比较而言,此种愁绪尽管不如国破家亡、亲人离别的愁绪更加深刻,但却并非无故而发。由于生活的闲适富足,不需要担心温饱问题,因此,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欣赏方面,在享受自然美景带来的心情舒适的同时,却也在感慨年华易逝,时光飞逝,由此联想到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寂寥。生活的寂寥,内心空虚、孤独将会引发更大的空虚,因此,将精力投入雅致方面来消遣寂寞,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张先在《天仙子》描绘纯色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惜春伤别的愁绪,午间酒醒,愁绪正浓,但没想到春色已去,年华飞逝,这种愁绪何时能了。从中可以看出愁绪均是源于内心,是有感而发的。因此,关于古代诗词的艺术鉴赏,不应该仅仅反映当代历史事件,还要注重反馈当代情绪,这样才具有社会意义,有益于显示、理解作品传递的时代信息,同情绪观念密切联系,具有借古喻今的效果。古代诗词中的愁,即便是诗人某时某刻的一种情绪思想,但仍然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情感。诗人的愁绪表现在各种客观事物中,表现在一声声长叹中,其中蕴含的内涵极为深刻。这种愁绪是一种凝重的心境,也是作者切身感受的反馈,对当前社会现实以及统治者的控诉,这种愁绪是感伤的,但不是消沉的。闺愁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题材,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有很多描写闺愁的作品。如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主要是描述待字闺中的女子内心的愁绪;王昌龄《闺怨》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此种闺愁较为典型,愁绪表达得更加含蓄。李清照在表达闺愁方面同样有着诸多作品,被称之为“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如《一剪梅》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诸如此类的诗词将诗人的满腔愁绪倾尽而出,令人更加深刻感受到闺中女子的愁绪。李清照在经历国破家亡后,诗词中的愁更显复杂,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种看不见的愁绪萦绕在心头,令人感到压抑、沉闷。后期《声声慢》中的愁绪表达得更加直接、深刻,引人深思,不再含蓄、婉转,简单的一个愁已经无法表达。以往的愁都是可说、可见的,而国破家亡后的愁则是看不到、说不尽的,令读者也为之动容。除此之外,还有乡愁,多是奔波在外的游子,或是戍守边关的将士,长期无法回到故乡,不免心中有些惆怅,产生的思乡之情。于是,在思乡情绪产生时,眼前的一草一木、流水、小船都蕴含愁绪,引发作者更深层次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幕遮》的“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只能借酒消愁,或是在梦中回到故乡来排解内心的愁绪。总而言之,我国古代诗词中的愁较为普遍,诗人在表达愁绪时手段多样,一草一木皆是愁绪,可以带给读者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古代诗词中诗人的愁绪,同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通过仔细品味作品中的愁绪,可以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对古诗词作品的理解水平。
更新于:2023-10-05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