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你为什么修来修去也没长进?

2024-01-19 00:03


1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道生天地万物之后,道之本体属性功能仍然混溶于天地万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那么道付诸于人身是什么?是天真本性,也就是说,人性即道。

孔儒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正指道付诸于人身为性而言。

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由此可见,道有什么功能与作用,人本身也会有。

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接物,应该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应该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只有真诚无妄地对待事物、应人处世,才符合道的法则。

《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孔儒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

《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其大意是,人的本性为母,人的百般情感意识为子,而人往往由于为世情名利所驱赶,忘本逐末,愈驱愈远,无形中失去了本性。

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使自己原本纯洁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一旦人的私心欲念侵蚀了本性的原貌,或者说人的良知为欲望所阻挠,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扭曲变异了,往往会干出一些有悖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比如纵欲享受、贪图名利,以至于作奸犯科,最终沦落为狂妄之徒。

《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即失去道的原因),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人在各不同的境遇中,本性的阵地往往会被七情六欲所占领,本性也就丧失了栖身之处。一旦被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阻碍,则本性便不能自在。

更新于: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