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化推演方法,破译了易经六大基石性发明的推演

2024-08-29 08:43

公理化推演方法,破译了易经六大基石性发明的推演

摘要:

本文采用公理化推演方法,破译了易经六大基石性发明的推演过程:阴阳爻、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八卦符号、六十四卦图、六十四卦符号。本文推演出3条公理和48条推论,揭示了易经起源真相。证明了易经起源与卜筮毫无关系,易经是从自然哲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原理推演的,具有《几何原本》一样的的公理化推演法。

主关键词:易经;太极图;八卦图;八卦符号;公理化推演法;

第二关键词:阴阳爻;先天六十四卦图;六十四卦符号;起源;自然哲学;数学;极坐标;历法;文字;

1、羲皇从天文和阴阳爻直接演出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究竟如何得来?这又是个几千年没人能说清楚的问题。

学术界传统的观点是:羲皇从太极衍化图画出八卦符号,然后从八卦符号出发,根据河图、洛书排出了八卦图。

即使此说成立,那么如何从八卦符号排出先天八卦图呢?也没有一个经得起天文学和数学检验的令人信服的说法。

即使宋代大贤邵子(邵雍)的解释,也显得苍白无力。邵子说:按照太极衍化图得到先天八卦数(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用先天八卦数在太极图外围按照“天左旋、地右旋”(即1234左旋、5678右旋)排列,得到先天八卦图。

这无疑也反映了一种事实,但是若用于解释先天八卦的排列起源,就只是事后附会的勉强解释了。因为这个解释不能按照必然的逻辑,得到为什么要“天左旋、地右旋”。

笔者研究发现:羲皇从昼夜现象发明太极图以后,又根据寒暑四时阴阳气变化的规律,用阴阳爻作工具直接画出了人类第一张八卦图,号称“先天八卦图”。

笔者发现:羲皇画八卦图之过程,是“四时八节分阴阳,三变演出八卦图”。

第一步,羲皇用两分法分析全年气候,画出图7:

1、上半年,冬至以后天气逐渐变热公理化推演方法,破译了易经六大基石性发明的推演,为阳,这半年就用一个阳爻表示。

2、下半年,夏至以后天气逐渐变冷,为阴,这半年就用一个阴爻表示。

第二步,羲皇用四分法,按照四时剖析全年的气候,画出图8:

上半年为阳,在此爻上增加一爻继续分析:

1、春分前天气还凉,这3个月为一个阴爻。为阳中之阴(少阴);

2、春分以后天气转热,这3个月为一个阳爻。为阳中之阳(太阳);

下半年为阴,在此爻上增加一爻继续分析:

3、秋分以前天气很热,这3个月为一个阳爻。为阴中之阳(少阳);

4、秋分以后天气转凉,这3个月为一个阴爻。为阴中之阴(太阴)。

第三步,羲皇用八分法,引入八节分析全年的气候,画出图9:

春分前为阴,在此爻上增加一爻继续分析:

1、立春前天冷,这45天为一个阴爻。为阴中之阴(太阴);

2、立春后转暖,这45天为一个阳爻。为阴中之阳(少阳);

春分后为阳,在此爻上面再增加一爻继续分析:

3、立夏前没有立夏后热,这45天为一个阴爻。为阳中之阴(少阴);

4、立夏后转热,这45天为一个阳爻。为阳中之阳(太阳)。

秋分前为阳,在此爻上增加一爻继续分析:

5、立秋前天热,这45天为一个阳爻。为阳中之阳(太阳);

6、立秋后转凉,这45天为一个阴爻。为阳中之阴(少阴);

秋分后为阴,在此爻上增加一爻继续分析:

7、立冬前不甚冷,这45天为一个阳爻。为阴中之阳(少阳);

8、立冬后冷,为这45天为一个阴爻。阴中之阴(太阴)。

至此,笔者惊讶地发现:图9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幅先天八卦图。

当然,即使得到此时的图9,没有眼力的学者,还看不出是一幅先天八卦图。因为这时先天八卦图是一体的。而且,下面两爻都还连在一起的,没有分成八份,只有上爻已经分成八份了。

根据笔者接下来的推理:这时还没有八卦的概念,上古的先天八卦图,可能就是如此,图上只有爻,而没有分出八卦。我们姑且把图9称作“先天混元八卦图”。

为了与后世的先天八卦图的画法习惯相适应,我们把“先天混元八卦图”分成八份,就得到图10。

当然,图10要从内向外看,最内圈的爻是初爻。把黑白两色的阴阳爻,换成我们熟悉的连、断线表示,已经标在内圈空白处了。

图10上那些连断线条表示的八卦符号,就组成我们熟悉的“伏羲先天八卦图”。

出乎笔者的意料,先天八卦图是从天文一步到位自然天成的,并非来自八卦符号的排列组合。

这表明:羲皇是直接从天象和阴阳爻发明了先天八卦图,根本没有也用到八卦符号。

先天八卦图真正是“横空出世”了,实乃来自天象。

在整理这篇论文的时候,笔者又意外地发现:从陈抟老祖传下的羲皇太极图,也可以直接推演得到先天八卦图。

也就是说,先天八卦图和八卦符号,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推演出来,而完全一致。

这是一种殊途同归的“万法归一”的现象,体现出易经具有“无限可推演”的特性、经得起不同方法的重复检验和推演,而结果一样。笔者把这叫做易经的“同一律”。

第二种推演先天八卦图的方法,笔者会在论述易经的同一律时讲到,这里先不详细论述。

【注:就是这张真太极图。2019年4月25日订阅号文,已经说过:用我的方法,一推导出“太极图”(伏羲、陈抟老祖秘传的“真太极图”),就能直接推导出“先天八卦图”,丝毫不用添枝加叶!(当然,这个方法那时不能公布,留着后手,以防非人剽窃)!

今天我仍然不说透,易经界的明眼人,到这里不妨试试你的眼力。——我是2003年的时候,用昨日发文说的方法,刚画出伏羲和陈抟老祖传的真太极图后,马上就看出来了。】

推论1. 先天八卦图是从天文递变规律画出的。

推论2. 先天八卦图不是从八卦符号排列得出。

先天八卦图的两种符合自然哲学和数理逻辑的解释,都和河图洛书没有关系。所以,千古以来,所谓“天降河洛,圣人则之,继而演出八卦” 之神话传说,不必遽信矣。

推论3. 先天八卦图不是根据河图洛书画出。

从笔者推演先天八卦图的过程中,必须采用黑白阴阳爻,才能直观地推演出来先天八卦图。而从现在流传的这些连断符号的阴阳爻所表示的先天八卦图,谁又能看出先天八卦图所代表的自然规律呢?正是这些连断符号的阴阳爻,阻碍了几千年以来的学者,无法破译天八卦图的起源。因此,上文曾经推论说:最初的阴阳爻符号,是用黑白图形表示的。

推论4. 最初的先天八卦图,用黑白图形的阴阳爻表示。先天八卦图产生的时候,还没有连断符号的阴阳爻。

推论5. 抽象的连断符号的阴阳爻,掩盖了先天八卦图所代表的自然规律。

由于先天八卦图是从天文寒暑四时的阴阳气递变规律推演出来的,即使从太极图推导出来,反映了昼夜变化的规律,仍然是天文的范畴。所以,先天八卦图代表了天文阴阳气的分布规律。

推论6. 先天八卦图代表了天文阴阳气的分布规律。

考羲皇画八卦图之过程,“四时八节分阴阳,三变演出八卦图”。虽然八卦图从寒暑四时八节画出,四时、八节的概念,应该还停留在感性上,应该还没有明确的“二至、二分、四立”八节的概念。只是用四分法、八分法,得到的全年气候的八个节点。此时真正的历法应该还没有出现,但人类已经认识到全年气候的八个重要节点。当然,后世根据八卦图,不难创造“四时”(春夏秋冬)、“八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严格定义,后来又推演到二十四节气等等,因而创造了中国历法。

推论7. 历法与易经同源,也可能是从易经发展而来。

2、羲皇从先天八卦图发明出八卦符号

八卦符号究竟由何而来?学术界的传统的观点是:羲皇从太极衍化图画出八卦符号,然后从八卦符号排出八卦图。

前已证明,羲皇已经直接从天象和阴阳爻发明了先天八卦图,根本没用八卦符号。

而接下来笔者会证明:“羲皇太极衍化图”也只是八卦符号发明以后,羲皇推求先天八卦数用的。而且,如果八卦符号是(按照传统说法所说的)这样产生的话,它不能必然地推导出先天八卦图。

羲皇是按照演化先天八卦图时的一贯思路,也从“八分法”把先天八卦图拆成八份,形成最初的八卦卦符。

后人不明就里,往往因果倒置,说“八卦是近取于身远取于物发明的,然后排成八卦图”云云。后世大贤邵子“天左旋、地右旋”的解释,也不能按照必然的逻辑,得到为什么要“天左旋、地右旋”。

推论8. 羲皇从先天八卦图发明出八卦符号。

推论9. 先有先天八卦图,后有八卦符号。

注意:此时的阴阳爻还是黑白两色的。因此,最初的八卦符号如下(图11):

后来,文字刻画方便的需要,人们把阳、阴爻换成连、断线表示,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八卦符号(图12):

推论10. 最初的八卦符号,也是用黑白图形的阴阳爻表示的。

注意:此时八卦排列顺序,还不是常见的羲皇太极衍化图上的排列次序,而是直接展开的先天八卦图上八卦的顺序。在这个八卦序列里,震卦是和坤卦相邻的,而不是象先天八卦数次序所排列的,震卦和巽卦相邻。

羲皇从先天八卦图发现八卦符号以后,开始进一步研究八卦符号的内在规律:

羲皇用平面上用阴阳二分法展开了一个“太极衍化图”(图13),重新得到了八卦符号。

羲皇按照太极衍化图上的八卦顺序,定义了先天八卦数:

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推论11. 羲皇按照太极衍化图上的八卦顺序,定义了先天八卦数。

需要指出的是:羲皇用太极衍化图,已经不是为了发明八卦符号,更不是为了推出先天八卦图。如果八卦符号是从太极衍化图产生,那么它将不能必然地推出先天八卦图。这不符合公理化推演法的数理逻辑。

羲皇用太极衍化图仅仅得到了先天八卦数。先天八卦数并不能直观地反映出先天八卦图上八卦的排列次序。因为在这个图上无论如何不会使人想到,数为1的乾卦,会在先天八卦图上和数为5的巽卦相邻。

事实上,在论洛书推演原理时笔者会论述:另外有一组先天八卦数字,才是与河图、洛书以及人伦、自然直接联系的、更有意义的先天八卦数字。而这组数字似乎被羲皇秘而不宣。

【注:2019年4月15日订阅号文,已经说过:后天八卦和洛书阴阳气的数值(准确地说,是羲皇赋予八卦的自然地理属性、用于推导后天八卦所用的那组数字),就是伏羲和陈抟老祖秘传的、风水堪舆的核心秘诀!(当然,这个方法还不能公开,以防传之非人)!】

推论12. 八卦符号不是从太极衍化图产生的。

推论13. 羲皇太极衍化图只是推求先天八卦数用的。

推论14. 先天八卦数并不代表先天八卦图上八卦排列次序。

考羲皇画八卦图之推演过程,是“四时八节分阴阳,三变演出八卦图”。再看羲皇太极衍化图的作图过程,也是阴中又分出阴阳,阳中也分出阴阳。这佐证了公理2:事物的阴阳两方面的属性是无限可分的。这可以被称作易经的阴阳“分化律”。

3、羲皇继续深入推演天文,发明了先天六十四卦图

学术界比较传统的认识,是周文王把八卦相重,发明了六十四卦符号,进而发明了六十四卦图。

据司马迁《史记》载:“西伯(文王)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但是,从后面那个“盖”字可见,两千一百年前的司马迁先生也是猜想。

但是,远在周文王以前,已经有《连山》、《归藏》两种版本的六十四卦易经。

《周礼·大卜》记载:“西周设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六十有四。”

史记载《周易》是文王写的,可商朝在文王前就有太卜掌管易法和占卜,他们不可能用文王写的《周易》。可见,在文王以前就有六十四卦易经《连山》和《归藏》。

关于《连山》、《归藏》的发明时代,学术界有两个说法。第一种说法:《连山》是夏朝的易经,《归藏》是商朝的易经。第二种说法是: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发明《连山》,五帝之首的黄帝时发明《归藏》。

不论上面两个说法孰是孰非,可以肯定的是:《连山》、《归藏》是独立于文王发明的《周易》而存在的六十四卦易经,而且比《周易》更早。因此,六十四卦远在文王以前就出现了。如果从五千年前的农皇(神农氏)算起,六十四卦的发明要比文王早两千多年。即使从夏朝算起,六十四卦的发明也要比文王早一千年。《周易》应该是文王在继承上古六十四卦易经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如改变卦序、重写卦辞)写成的。

推论15. 六十四卦的出现远比文王早。六十四卦不是文王发明的。

笔者下文将指出: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图其实和先天八卦图的推演方法完全一样,没有一点逻辑上的突变。只要继续推演天文寒暑递变规律,从先天混元八卦图出发,重复使用二分法,就可以直接推演出先天六十四卦图。

如果先天八卦图是羲皇发明的,那么六十四卦图的逻辑如此显而易见,羲皇还要等到一两千年后的农皇、甚至是三千多年后的文王去发明,于情理不通。

推论16. 六十四卦最可能是羲皇发明的。

我们来推演羲皇发明六十四卦图的过程:

从天文推演先天六十四卦图的方法,和羲皇从天文推演先天八卦图的规则一样。只不过是在先天八卦混元图的基础上,三次重复使用二分法(也就是相当于再引进16分法、32分法、64分法),来表达全年的寒暑气候变化的规律。这样做必然要把三爻增加到六爻,而第六爻把圆周六十四等分。

详细的逐步推演演示,此处从略。读者可从先天八卦图的推演过程,加以同样的运用,去详细推演。这样就推演出一种用黑白阴阳爻表示的“先天六十四卦混元图”(图15)。

羲皇这样推演出来的先天六十四卦混元图,和“先天八卦混元图”一样,特点是:用黑白阴阳爻表示,并且内圈的爻都是连在一起的,并没有分成8份或64份。

如果把“图15”内圈的5层黑白阴阳爻等分成64份,就得到“先天六十四卦图”(图16的中间黑白爻部分)。

再把黑白阴阳爻,换成我们熟悉的连断阴阳爻,标在最外面的一圈,就和我们熟悉的“羲皇六十四卦圆图”一样了(图16)。

传世的“羲皇六十四卦圆图”易经起源于什么时代,就是图16的外圈,那些用连断线条的阴阳爻表示的64卦图。

推论17. 先天六十四卦图也是从天文规律推出的。

推论18. 最初的六十四卦图仍是用黑白阴阳爻表示的。

羲皇将先天六十四卦混元图拆分成了六十四卦,由此得到六十四卦的符号。

4、羲皇从先天六十四卦图加以拆分易经起源于什么时代,发明六十四卦符号

学术界一直认为,是文王把八卦相重,发明了六十四卦符号。

上文已经指出:六十四卦早在文王以前就出现了。六十四卦不是文王发明的。六十四卦最可能是羲皇发明的。那么六十四卦符号最初是怎样发现的?

上文指出:只需要把图15“先天六十四卦混元图”拆分成64份,就可以得到六十四卦卦符(6爻整体的,而不是上下各3爻分体的)。

于是,羲皇从最初的“先天六十四卦混元图”出发,和发明八卦符号一样,将先天六十四卦图拆分成六十四份,得到单独的六十四卦符号。

既然从六十四卦图得到六十四卦卦符如此简单,羲皇为何还要等到几千年后的文王去发明六十四卦卦符?于情理不通。况且,远在周文王以前,已经有佚名的圣贤们改造羲皇六十四卦顺序,发明了《连山》、《归藏》两种版本的六十四卦易经。可见六十四卦卦符,早在文王以前就有了。而且,最有可能是羲皇发明的。

推论1. 六十四卦卦符不是文王发明的,最可能是羲皇发明的

推论2. 先有六十四卦图,后有六十四卦符号。

这样得到的六十四卦卦符是整体的,并不分成上下两卦,共六十四个。

霍斐然教授在《周易系辞传正解》中指出:在上古,人们极有可能就是直接用整体的六十四卦,并不分上下两卦。这与笔者的先天六十四卦图、六十四卦卦符推演的逻辑完全相符。

推论3. 最初的六十四卦卦符是整体的,共六十四个。

推论4. 最初的六十四卦卦符仍是用黑白阴阳爻表示的,连断符号的阴阳爻产生在之后。

一人发明了全部八卦符号和六十四卦符号的羲皇,应该能够一眼就看出——六十四卦符号可以用上下两个八卦符号的组合来表达。

羲皇很自然会想到把六十四卦拆成上下两卦,用八卦来表达六十四卦。在羲皇64卦圆图上,内圈3爻组成的八卦(内卦)有规律:

在与先天八卦对应的八个区间内,内卦的64个卦中,每连续相邻的8个卦是重复的,因此,可以合并成64÷8=8个卦。而这8个卦就是相同位置的先天八卦。

于是,羲皇可以把图16简化成图17(羲皇六十四卦圆图2)的形式。图17很明显地把六十四卦分成了上下两卦。

后来,人们误解为是文王发明了用八卦相重演出六十四卦。而今从笔者的推演过程来看,如此显而易见的事情,相信羲皇不会留到几千年后由文王去发明它了。

推论5. 羲皇发明了用八卦相重来表达六十四卦的方法。

推论6. 用八卦相重的方法来表达六十四卦,也不是文王的发明。

可以把内圈八卦看作八宫,外圈64卦分别属于对应的八宫。

羲皇研究外圈的64个八卦,就会发现:与内圈的八宫每一宫对应的外圈八个卦,按照先天八卦数次序排列成“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的次序。相信这就是所谓“太极衍化图”的作图灵感了。

这从先天八卦图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因此,太极衍化图产生在先天六十四卦图之后。相应地,从太极衍化图推导的先天八卦数也应该产生在先天六十四卦图之后。

推论7. 太极衍化图产生在先天六十四卦图之后。

推论8. 先天八卦数也产生在先天六十四卦图之后。

先天六十四卦图上,左半圈4宫的外圈32卦,每宫8卦都是按照先天八卦数逆时针排列;而右半圈4宫的外圈32卦,每宫8卦都是按照先天八卦数顺时针排列。相信这就是邵子所谓“天左旋、地右旋”的说法的灵感了。

因此,再一次证明邵子对先天八卦图和六十四卦图的的解释,只是在事后发现的规律,而不是推演八卦图和六十四卦图的逻辑依据。

羲皇发明六十四卦卦符以后,自然会想到给六十四卦起名。羲皇首先会注意到六十四卦整体卦符的含义。然后,羲皇又把八卦符号的含义引入到六十四卦中,根据上下两卦的含义,加以组合、重新发现其独特的含义。因此,六十四卦的卦名,极有可能是羲皇根据六十四卦整体卦符,以及上下两卦的含义,加以会意,给予命名的。

羲皇可能已经给六十四卦分别起了名字,当然,这些卦名在后世几经变迁,已无从可考了。我们看看《帛书易》就可以发现这一点。请注意,笔者说“《帛书易》”,而不说《帛书“周易”》,因为它与《周易》的卦名、卦序的排列逻辑都不同,是另外一种六十四卦易经,虽说是出土的汉朝遗物,但很可能是汉朝还未失传的、《周易》以前的某种六十四卦易经。

《帛书易》上面,乾卦就被叫做“键”,艮卦被称作“根”,坎卦被称作“赣”等等。羲皇当时究竟把六十四卦的名称分别叫做什么,没有人知道了。但含义应该和现在能够看到的易经是相似或相同的。

推论9. 羲皇时可能已经有了六十四卦的卦名。

八卦卦名的定义,采用了象形、会意、类比、组合等手法,这与汉字的造字手法如出一辙。用八卦相重的方法来表达六十四卦,也与汉字中“组合字”的手法完全相同。这些对于学者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在此笔者就不一一举例了。以后也许会专文论述汉字和易经的关系。

上文已经指出,后世把黑白图形的阴阳爻,改变成了连、断线条的阴阳爻。可能是在文字起源的过程中,为了用刀笔刻画的方便,把黑白图形的阴阳爻加以简化形成的。这进一步说明了汉字的起源,可能借鉴于易经符号的演化规律。

推论10. 汉字可能与易经同源公理化推演方法,破译了易经六大基石性发明的推演,或者借鉴了易经符号的定义规律。

5、《易经》不等于卜筮,也不等于《周易》

从以上推演过程可以看出——阴阳爻、太极图、八卦图、六十四卦图、卦的符号等易经起源的最根本的基石性的发明,全部与卜筮毫无关系。笔者还会在接下来的系列论文中逐个证明:洛书、后天八卦、五行、河图等易经其他方面最根本的基石性发明的起源,也全部与卜筮无关。易经是从纯粹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原理出发,按照公理化的推演法推演的。

当然,后来的人们发现了某种用易经占卜的方法,这和中医运用易经理论、数学“九宫算”运用易经理论一样,只是后来发展的学科对易经的运用。易经本身并不等于卜筮。

推论11. 易经的起源与卜筮毫无关系。易经不等于卜筮。

笔者发现,易经中每一步的推理,都是沿着唯一的逻辑路径,得到的也都是唯一的必然结果。这说明:比《周易》的作者文王还要早三千多年的羲皇在推演易经的过程中,竟然和比他晚4000年的希腊哲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样,采用的是公理化的推演方式。

正如我们现在发现的,易经推演方法已经完全包含了公理化的逻辑推理方法。易经是从自然规律和公理出发,一条条推论,一环扣一环。正如明代中国科学家徐光启赞叹《几何原本》所说的那样,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逻辑次序不可逆转。

推论12. 易经起源于自然规律,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必然的逻辑推理。

推论13. 易经具有公理化的推演法。

易经本来就具备公理化推演方法,然而易经的这一精髓几千年来却被掩盖。后世学者不重视数理逻辑,一直未能令人信服地破译易经的起源和推演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曾经说过:“易经只有归纳法,没有严密的推演法……”[]。

易经蕴涵的公理化推演法在今天终于重新被发现,自然哲学界、易经学术界、以及主流科学界,应该重新评估东方文明的科学价值了。

笔者现在证明:把“易经”统称作“周易”,的确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称呼。

易经的主要最发明:阴阳爻、太极图、八卦图、六十四卦图、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全部起源于大约六七千年前的羲皇,比文王早了3000多年。

学术界早有人指出,把“易经”叫“周易”,是视而不见“易经”的历史比“周易”早3000-4000年。

然而易经起源于什么时代,现代学术界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是:“周易”的“周”,是“广大悉备”的意思。因此,“周易”并非专指“周朝的易经”,而是泛指“广大悉备的易经”。

上文已指出:《周礼·大卜》记载:“西周设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六十有四。”

史记载《周易》是文王写的。商朝在文王前就有太卜掌管易法和占卜,他们不可能用文王写的《周易》。他们用的是什么呢?一曰《连山》,二曰《归藏》。请注意:在这里,《周易》明显就是被专指为三种易经的不同版本之一,而不是泛指“易经”。

推论14. “周易”专指周朝的易,而不是泛指“无所不备的易经”。

可见,即使只从用于占卜的“实用”易经来看,《连山》、《归藏》都远在文王的《周易》以前就出现并被有效运用了。实际上,《周易》是文王在继承上古易经的基础上,按照某种新的逻辑(主要是当时占卜的需要),加以改变而写成的,如改变卦序、重写卦辞,以适应文王的占卜逻辑。

因此,《周易》只是一种周朝时代特征的易经,只是易经的一个版本,甚至可以不很严格地限定于只是一个占卜用的版本。

事实上,改变“羲皇六十四卦易经”的卦序,重新构造的“易经”版本有很多,周朝以前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以后有汉朝的《京房易》等。可能《帛书易》也是一种。

推论15. 《周易》只是易经按照某种逻辑演化的著作之一。

“周易”只是周朝使用的六十四卦易经的一种。把 “连山易”、“归藏易”、“京房易”、“帛书易”都称作“周易”,这在严肃的学术意义上来看,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

因此,笔者建议学术界恢复用“易经”代替“周易”来泛指易经,使“周易”专指“周朝的易”。而且,特别地,应该定义清楚二者的概念:

定义1:“易经”——包括阴阳爻、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八卦符号、先天六十四卦图、六十四卦符号、洛书、后天八卦图、河图、五行、干支等易经基本要素,以及后世构造的不同卦序的易经版本(如《连山易》、《归藏易》、《帛书易》、《周易》、《京房易》等)。

定义2:“周易”——专指周文王按照他的逻辑构造的六十四卦顺序、卦辞和爻辞的那个易经版本《周易》。

定义2、“易纬”——指解释易经的各种著作。如《易传》、《易纬》等等。

致谢

在此,笔者感谢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创造了文明的圣贤们,特别感谢当代易经学术界的前辈学者的无私弘道。笔者在他们研究基础上才会有所发现,正如英国科学家牛顿所言,就像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无意中拾到了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的,五颜六色的漂亮贝壳。如果说有些发现的话,那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比巨人看得更远的东西。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