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龙脉在河南,24位皇帝埋这里 | 豫记

2024-09-15 20:50

生于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北部的邙山,是中国三条龙脉中风水最佳的一段,聚集了一票牛人。吕不韦、曹丕、曹睿、孟郊、杜甫……还有六朝的二十四位皇帝,这些牛人都将自己的陵墓建这里,然而,除此之外,这里居然还葬着200多位韩国人!“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北邙,到底是怎样的龙脉风水,才能引得古今中外所有人对它心向往之?

北芒风整理

王又又| © 撰文西瓜| © 版式

01

逝者的天堂洛阳北邙

为啥葬着200多位韩国人?

“死去的亲人啊!

你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啊!

你要去邙山,你到了那里

就永远回不来了……”

这是一首韩国的丧歌,而歌中的邙山,则是指洛阳北部的“邙山”,与中国老话“生于苏杭,葬在北邙”,说的是同一个地方。

其实,邙山不仅出现在韩国的民谣里,在其首都首尔附近,有一座山也被人叫做“北邙山”,邙山东面有一条河,被人称为“洛东河”。在韩国,谈起某人去世,人们也通常会说“去北邙了……”

当然,这种现象让曾经访问韩国的中国学者十分诧异:为什么一座位于洛阳的山,会在韩国如此有名?

这就要说回洛阳这座“邙山”了。

邙山

邙山是崤山的支脉,由于位于洛阳城北,故又被人称作北邙。对于我国人而言,“北邙”可谓是家喻户晓。如果说苏杭是生者天堂,那么北邙,则是逝者的极乐。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唐人王建的诗句可谓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们对北邙的追捧。

在唐朝时,北邙的墓地就已多如牛毛,千金难买;清末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借李纨之口,“小小年纪,便做了北邙乡女”;今人编撰《辞海》,则干脆为“邙”下定义:邙,亡人之乡也;而在郑州,还有从事丧葬服务的企业专门以“北邙”二字作为自己的企业品牌……

邙,亡人之乡

足以见得,无卧牛之地的北邙山从古到今都是丧葬地的热门之选。

细数有幸葬于北邙的这些人,秦朝的名相吕不韦,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诗圣杜甫,还有六个朝代的二十四位皇帝……

但除了这些皇族贵胄以及骚人墨客外,北邙还葬着一批韩国来的“留学生”。

唐朝时,我国与韩国往来密切,在公元800年至860年间,韩国就先后有六十多批学者到中国留学。

当时,洛阳太学有学生三万人,而韩国来的留学生就占了其中十分之一。这些留学生学成后,有的参加了科举,留在了中国为朝廷所用,有的回到了韩国为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太学场景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200来位因其他原因客死洛阳的韩国留学生。韩国有历史记录,这些人就被合葬在了洛阳北邙,而他们合葬的墓地则称为“韩园”。

一九九九年五月,韩国著名汉学家、高丽大学研究院前院长金忠烈先生和金周昌博士访华时,还曾专程到“韩园”遗址凭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首尔也有邙山”。

02

北邙,龙脉的所在

中国风水最好的地方

自古以来,我国都讲究落叶归根,尤其重视丧葬。

而北邙,狭义上来讲,是指沿洛阳北部黄河南岸从孟津、偃师过巩义绵延至郑州广武山,这段长度约130多千米,高300多米的山体。

在我国众多绵延的山脉中,无论高度还是长度,它都不算什么佼佼者,但为啥独它被世人奉为丧葬圣地呢?

邙山的走向和区位

邙山取胜向来不是因为山高体长或风景秀美,而是因为它的的风水。

记得过去看电视剧,皇帝建都迁都,或人们藏宝寻宝,总提到一个词——龙脉。龙脉,不明觉厉,似乎所有东西只要和“龙脉”扯上关系,就会天福庇佑,事半功倍。

但其实说白了,龙脉就是山脉的走势,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但你不要小看山脉的起伏变化,风水的好坏,就是在这山河起伏中变化的。

在中国风水界,大家普遍公认我国有三条龙脉:“北龙”经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中龙”则由岷山、秦岭入关中,至泰山入海。

传统认为的三条龙脉

而这三条龙脉中,数中龙脉最优,而中龙脉中,又数北邙这段风水最佳。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国风水鼻祖郭璞曾著《葬书》,书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用白话说就是,丧葬的法则,说到底就是获得生气,最核心的技法,是藏风聚气。而山环可以藏风,使风不散,水抱可以聚气,使气有所止。

而北邙,北带黄河,南望伊阙,不仅是“中龙”主脉的聚结处,伊、洛、瀍、涧四水乃至黄河环抱,可谓是“河山拱戴”,从风水角度而言,北邙无疑是藏地的最佳之选。

北邙风景

但是,不是所有龙脉都适合丧葬。我国堪舆学中有“十不葬”之说,“石山不葬”就是其一。

就是说,天下最佳的葬地是土山。因为岩石质地的山即便再长,也未必会结穴,是谓有脉无气,有气无穴。

邙山地势开阔,土层深厚,且土壤紧硬密实,极不易渗水,从土壤条件出发,邙山也完爆很多山川啊。

由于以上种种,从古至今想要葬在邙山的人数不胜数,这些人“头枕山,脚蹬河”,以望可以旺子旺孙。但这些人中,也有一个例外,且这个例外还是一位皇帝。

03

陵墓不要建太奢侈

不然容易被盗墓贼盯上

在洛阳孟津县的白鹤镇铁谢村,当地有个AAA级景区,百姓称它为“刘秀坟”。刘秀坟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合葬的陵墓,古称原陵。

但据考古专家说,“铁谢村刘秀坟只是北魏时期皇家祭祀河神的场所,原名为方泽坛。”真正的光武帝原陵,其实在孟津县送庄乡的三十里铺村。

和其他皇陵不同,原陵反风水其道而行——“枕河蹬山”,留给后人无限猜想。按理说他一个皇帝,就算为着自家江山着想,也不会在墓葬方面如此随意呀。

光武帝原陵

民间流传一个故事,说刘秀的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家里有个调皮的熊孩子。他这个儿子向来不听话,指东往西,干啥都要跟你对着干。

刘秀深知自家儿子德性,于是,去世前故意把话说反,叮嘱儿子:“父命中缺水,归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黄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

谁知,这回儿子感念父亲,一反常态,觉着自己一辈子都不听话,这回眼看着父亲就要不中了,于是,当即跟父亲表忠心,一定按父亲叮嘱做事。

这刘秀一听,心中大悔,想反悔都没来得及,便驾鹤西去了。

当然,故事惊奇有趣,但众人一听也知仅是故事罢。虽然,史书对刘秀的“枕河蹬山”陵墓构造理念并未多着笔墨,但是,关于他的陵墓,还是有很多传说。

公元50年开始,刘秀就在北邙山与黄河之间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是,刘秀最初只是想“俭葬”来着。

原来,最初在刘秀征战时,曾目睹西汉先人的皇陵被盗,满目疮痍,怕自己身后也受盗墓贼侵扰,曾对负责修建陵园的窦融说过这样一段话,“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说现在建陵占地不要越过二三顷,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让雨水排出就行了。

临终前,刘秀又再次下旨强调自己“俭葬”的心愿,像文帝那样陪葬以瓦器即可,要因山为陵,不起坟堆,各地官吏也不用来京奔丧、送吊唁奏章。

刘秀

所以,原陵在营造之初,并无任何奢华。然而,现实中他也真有个不听话的儿子,为表孝心,明帝还是为父亲刘秀的陵墓进行了一番修建,最终,引来了董卓的盗掘。

费尽心思,终究没能逃过盗墓贼之手。原陵的命运,在北邙并不是个例。

据考古学家黄明兰研究,洛阳解放前出土了约5000方历代墓志,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志计算,可知被盗掘古墓达5万座之多。如今人们提起北邙古墓,常用“十墓九空”来形容,这种局面,恐怕也是当初说啥也要葬在此处的先人所料未及的吧。

(图片来自网络)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