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书法】今天给大家从“郭沫若”的招牌字说起
郭沫若(1892一1978年)
郭沫若是中国二十世纪的风云人物,他以历史研究与文学创作出名,
但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这两方面的影响,俨然成为游走于政治、社会活动与学术的多面手。
这位出生于四川乐山,留学于日本的亦古亦新的中国文人,在中国二十世纪的主要社会变动中,
都站在风口浪尖,变换着不同身份,与这个社会的抗争与和解中,独善着其身。
晚年郭沫若
郭沫若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也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第一位校长。
郭沫若还写过《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研究过甲骨文,
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就郭沫若的书法,谈点感觉。
招牌字说起
原手稿
郭沫若题写的“故宫博物院”
故宫题匾
郭沫若以行草书见长,他研究过钟鼎、碑石,
又对宋代尚意书风深有体会。
从郭氏现有的书作看,此君的书法非碑非帖,细看又似碑似帖,独创性极高。
“故宫博物院”是郭沫若1971年,应当时的院长吴仲超所题。
据说限于条件,这五个字还是题写在打印纸的背面。
这个字,有颜真卿的影子,又跨越宋以下的写意书风,雄强、宽厚而又恣肆、开张。
此五个字足以代表郭氏晚年的最高成就,写毕后7年,郭氏病逝。
今天,在作者看来,仅就“故宫博物院”这五个字而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国现代书法史应该给予郭氏应有的位置。
除了这五个字的匾额,郭沫若还题过许多牌匾,如“中国书店”“黄帝陵”、“吉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商务印书馆”等等,现在恐怕也难以统计完全。
中国书店
荣宝斋
黄帝陵
吉林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中国银行
商务印书馆
中国科学院
不管哪种行业、哪种单位,郭氏在各个时期的题匾,都保持着极高的水准。
用笔圆厚、提按刺激,收笔自信而果敢,识别度极高。
郭氏曾经总结过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回锋转向,逆入平出”。
这八个字,道尽了中国书法转折、行笔的精神。
郭氏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才子,他对中国书法的方法论理解精深。
从行书说起
康有为曾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说过“吾眼有神,吾腕有鬼”。
这句话用来形容郭氏的多字创作,亦十分妥当。
郭沫若在长篇创作中,虽然用笔还保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
但却完全看不到匾额那种激荡人心的摄魄感。
单字来看,仍然颇有水准,通篇而言,节奏一致,变化不多,稍显散漫。
这让人很难想象是撰写“故宫博物院”的作者。
借用康有为的话,则是“匾额有神,长篇有鬼”。
郭沫若的人品、操守,搁置不论。
郭氏绝对是有才气过人之处的。
想他社会活动众多,学术眼光多样,定不会有太多精力放在书法上。
郭沫若的书法是天纵之体。
他的书法最重要的特征是胆魄二字。
下笔大胆,很少犹豫,行笔、转折明确,方法论一以贯之。
多创新,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
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他的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亦见功力,气贯笔端
他的字常常在书家不经意的地方,一反常态,任由才气驱使。
这种结果的好处是个性得以抒发,辨识度极高。
坏处是,一旦大篇幅书写,就容易单调。
他的书法起笔便是大江大海,最后收笔依旧是大海大江。不过用于匾额,还是很有气魄的。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
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
黄纵苏横,不必是病。"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
郭沫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同时,与马衡、常任侠等人进行了江北汉墓的试掘,发现"富贵"等字砖,为保护文物做出了贡献。由于他当时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美术书法界人士,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
郭沫若的书法研究,可以从他对甲骨、金文研究开始计算,成果丰硕。到六十年代,郭沫若与高二适等人展开《兰亭》真伪大讨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了书法事业在"文化***"时期的发展。
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兰亭论辩中的数篇论文,无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一生大风大浪中过来的郭沫若,在其书法里头,充分表现出其大学者、大文豪风范:每幅作品,无论长篇巨制,抑或短笺小札,用笔都十分肯定、果断,没有犹豫与迟疑;书写内容多自作诗词,无论旧体新体,都富有时代气息;对古典书法有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究,深得苏东坡、颜真卿神韵。
郭沫若学习书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穷年专于一家而难有自家面目,而是从一开始便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非以自身作为先人奴隶,而是化他人为己用,独具风骨。
请大家支持小编的努力!点赞和发言就是支持!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