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卦》中的厉濡其首,不能骄又奢

2024-09-27 09:06

《既济卦》中的厉濡其首,不能骄又奢

欧阳修曾说:“人情处危则虑深,居安则意殆,而患常生于怠忽也。是以君子‘既济’,则思患而豫防之也。”君子在既济之时也能居安思危,就可长久守成。这是欧阳修对《既济卦》全卦精髓的概括,也是对上六爻最准确的解释!

《既济卦》上六爻的爻辞是:濡其首《既济卦》中的厉濡其首,不能骄又奢,厉。爻辞的大意是:渡河时弄湿了头,有危险。渡河时,头部被河水沾湿了,这说明头部已经沾着河水水面,几近没顶,这当然是危险的。上六以阴爻居于柔位,得位,但是其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的成果《既济卦》中的厉濡其首,不能骄又奢,被胜利冲昏了头。“濡其首”,这是非常危险的。

欧阳修

上六位卦为巽,位于全卦的最顶端,事物发展至此,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物极必反,将由成功开始逐渐走向衰败。上六爻列卦为离,离为溃散。离在巽上,有从成功走向衰落的意思,故说:濡其首,厉。

在事业成功的鼎盛阶段过去之后,衰退阶段就不可避免地要到来了。如果此时仍然骄奢淫逸,不知恭谨慎守,则必然会招致凶险。就像在渡河时头部都被河水沾湿,这说明灭顶之灾已经近在眼前了。人们要想保持成功,就必须做到一不能骄,二不能奢。如果既骄又奢,则无异于自己动手把成功化成齑粉。

安徽滁州醉翁亭

《象》中这样分析本爻:“濡其道,厉”,何可久也!大意是说:“渡河时弄湿了头,有危险”易经的智慧既济卦守成很难,这是警告人们在成功之后,更要加小心谨慎,不然怎能长久不败!人们做一件事在成功后不可满足现状,要切记“满招损”的道理,成功与圆满是不可长久的,要早做准备。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上六以其阴柔之力难以扭转由盛向衰变化的趋势,与之相应的九三爻也因贪功逞强而疲态尽显,最终使《既济卦》由“初吉”变为“终乱”,这都是因为既济之时行事不谨慎,不懂得居安思危导致的。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道理。

商王武丁

君子处世,有时候瞻前顾后未必不是好事,在稳定平安时就常常考虑一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忧患,做到防微杜渐,才能不让危险的事情发生。人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顺应自然之力,修养好自身之德,做到这样,什么危险就都能安然度过了。

如果说商朝中后期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那就非盘庚的侄子武丁莫属了。在他治理时期,用人唯才是举,勤于政事。在他的治理下,商朝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武丁的才能不只是在治理国家层面上,他军事方面也成就非凡,灭掉了一大批敌对势力。

商王盘庚

在武丁的努力之下,商朝的国力不断提高,按理说这样的王朝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但事与愿违的是,商朝却开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纣王帝辛残暴至极,他以炮烙的刑罚让臣子敢怒而不敢言,甚至把忠臣比干的心挖了出来。

其实不光武丁盛世,其他王朝也都有一个普遍的规律:一个王朝强盛以后会马上走向衰落,甚至有的直接走向了灭亡。相反那些平庸的王朝却长久延续,这仿佛验证了道家的一个真理:盛极必衰。

影视剧中的赵高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毋庸讳言易经的智慧既济卦守成很难,他对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本人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秦始皇时期,所有规则的制定都是秦始皇本人,而其他人负责执行就行了,这就是历史上典型的“人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臣子只知道皇帝的命令是至高无上的,却忽略了法治和规则。而且这种做法会被其他人效仿,比如赵高指鹿为马就是一个典范。

更可怕的是,这种制度本身就是为秦始皇量身定做的,秦二世根本玩不动这个规则,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结果就是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秦始皇去世后,秦国立即陷入混乱之中,这是从极盛走向衰弱最典型的例子。

汉武帝刘彻

凡事发展到顶点之后,无不向反方面运动,这确实是中国传统政治的运转规律。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汉武帝前期是汉代统治达到的最高峰,然而汉武帝在极盛之后,鞭扑天下过甚,很快导致了衰败。晚年更是天下大乱,起义遍及关东地区,大者数千人,小群数百人,起义烈火几乎葬送大汉王朝。

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号称“全盛”,繁荣景象史所未见,但“安史之乱”的狂飙瞬间吹散了旷代繁华。752年,也就是唐天宝十一年,唐代人口达到顶峰,达5200万。但八年之后的760年,也就是乾元三年,一下子降到了1700万。天宝年间最繁华的地区,从宜阳到武牢500里,在籍人口居然只剩下1000户人家。“居无尽椽易经的智慧既济卦守成很难,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

李隆基与杨玉环

乾隆盛世的政治清明与全面腐败更是只隔了瞬间。乾隆死前3年就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清朝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历史上,“盛世”两个字叫得最响的时代,往往问题重重。汉代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中,从来没有帝王和大臣自夸为盛世。相反,那些底气不足的统治者却常把“盛世”挂在嘴边。

宋高宗因***而幸得大宝,偷安一隅,大敌在侧,却无心进取。这种治绩,无论如何与盛世不沾边,然而宋高宗却常常自诩为“中兴”和“盛世”。在皇帝的鼓励下,大臣们称颂盛世之声铺天盖地,应接不暇。现在看来,其实是莫大的讽刺。

更新于:8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