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16一阴一阳之谓道,品字型文化架构
《一经》16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字型文化架构易经全文阳,德就在其中了。
靠道德立国,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如此优秀?
我们终于找到了渊薮:易经、论语、道德经,三口为品,三位一体的搭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其中,伏羲、孔子、老子非常精妙的把自己的学说也做成了三个品字,品中有品,三三得九,九九归一。
01.易经以象、数、理为品,点击中原文化的文明属性
什么叫文明?
讲道理。
什么是道理?
象+数=理
64象+64数=64理
64理=64道:出处、出路、出道。
没有数的象,不存在。
买1斤(数)猪肉(象),做一碗(数)红烧肉(象),等于一种中餐(理:烹饪法)。
买猪肉,做红烧肉,如果只有象没有数,是一件说不清道不能明的指令,是无法编码的程序。
易经有64卦,每卦有6爻。
6x64=384爻=384个象+数+理=点击了属性384个、384次
易经,通过这样科学的严密的数理逻辑,做成了一个太极: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先是数学,再是语文,然后是说理,最后是悟道:找到北。
北,是坤,是地,是基础,是潜龙在渊1、见龙在田2、终日乾乾3、或跃在渊4……飞龙在天5,立刻、马上、同时就会——亢龙有悔6。
象、6个象、6个小道理=1个大道理
论点:英雄无悔
论据:事实论据6+理论论据6
论证:合乎逻辑——数理逻辑、历史规律、成才原理
例如:1猪肉加冷水泡去血水;2切块热处理;3大水大火烧开;4小火慢炖;5成品;6有悔:做得不那么地道,但是下次继续努力……
一碗肉、一个原理、一顿饭、一次尝试、一种生活、一段人生……
古代的西方人,现在的美国人,共同的特点,是不讲道理,不守公理,不懂原理。
理是数学,道是语文。数学就是算术,语文就是传播。
“圣经”是怎么算术的?
从1数到7,上帝干活6天,第7天给自己放假。1与7算了,但是没术。远不如伏羲的八卦,从1到8,数数中有术,占术、技术、战略战术……文理渗透,言之凿凿,殷之切切。
区别:圣经的创作者们,连脚下的土地都不是自己的,自己原来的中东也是块兔子不拉屎的地儿,连庄稼都不长,数什么?哪有64、364个象?能从中悟出几许道理?
既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没有更好的道路可走,皈依了上帝吧!阿门(就服你,只扶墙)呵呵。
相反,中原400万平方公里的世界一流的一块风水宝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八卦、64卦、384爻。
比起圣经那种类似记豆腐账的算法,伏羲把49根蓍草玩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大中原农耕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一直在延伸中延展,在延宕中延革,在延续中延长……
02.孔子以理、礼、立为品,矗立中国人民的道德高地
有没有一种人类共同的道德?
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最终的选项与走向(道)。
我们中国人,是有的。
例如孔子的“立”。先立了孔子学院,再立了周游列国,最后立写春秋。
老爷子终身奋斗,不敢有丝毫懈怠的是,复周礼。周礼乃周文王所立,周文王还是“周易”的发明人。
孔子50岁起研究周易,韦编三绝,以《十翼》将易经上升到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平生所用的工具,是数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经》16一阴一阳之谓道,品字型文化架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谁来数数?是6个动作的6个时间段不?其实就是乾的6爻。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三十而立”的“立”。第1立什么?第2立给谁?第3怎么立?
1立人:以成家立业为准绳;
2立人伦:三十岁能够立人的,今后一直到老也能与人为善;
3怎么立人伦:“吾十有五志于学”——都来孔子私孰,大家一起“论语”:“学而时习之易经全文阳,不亦悦乎?”
志:学——六艺,即为礼。这就是孔子全部学说的关键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就是履行乾卦的生平。
阳谋。阳性。乾。
待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学至阴至阳,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一段漫长的历史,做了一次阴阳的平衡,实现了一次涅槃式升华:中国人民重上道德高地,再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
道德立国。前提:人伦。不是人性,不似人道,强调的是人伦即人的伦理关系,先人伦再道德,这是孔子设计的路线图。
所以他先“立”学堂,再“立”春秋,从君子到小人(百姓)即完成中国人伦理道德的系统工程即从设计到施工到验收的全部流程的整体控制。
孔孟之道的社会价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03.老子以无、勿、物为品,夯实华夏文明的文化根基
勿,是孔子常用的词汇。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连用四个勿,老人家把人的七情六欲(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垄断,一“礼”治人身、国家、天下。
文化,就是化人。
化人的关键是个啥?
勿:不逾矩。别坏了规矩的意思。
勿+牛=物,例如老子的那头青牛。
如今我们捧读“道德经”,从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读不懂直接蒙圈的原因,牛不是那头牛易经全文阳,物不是那时的物,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还原到老子生活的年代。
老子和孔子同时代,比伏羲晚了很多,比周文王的时代也不近。
夏之前的伏羲+夏商周的西周文王,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先民“立规矩”的时代。
其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经》16一阴一阳之谓道,品字型文化架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物,怎么看?怎么算?怎么办?
身处原始共产主义时代的伏羲、伏羲和他的乡亲们,甚至连“物”的概念都没有吧?
全部道德品质、人伦修养、人道主张其实就一个字:顺(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强调的是乾。
1承认物的客观2强调物要合于礼3克己复“物”为仁。
老子论述的是阴。1承认物的客观2强调上“物”若水3无为无不为物。
伏羲说明的是道。1没有阶级2没有剥削3没有压迫即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科学道路。
老子的“无”,自己身体立行,无房无车,无家无子,无财无物,只在函谷关前因人索要,遂成《道德经》一文,寥寥5000言,就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全部的“有”。
高度。
高出了所有人特别是现代的人类。
人品。
格物致知,穷尽人间的真理,能够做到老子这个境界的,全人类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的未来:有无相生。是这么意思不?
华夏文明、中原文化、中国精神,呈品字型。
盘古精神、精卫精神、愚公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击疫情精神……
首先它们是一气呵成,其次是它们高屋建瓴,再次是它们历久不衰。
原因很简单——易经为五经之首,孔子和老子从阴、阳两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且身体力行,给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提供了样板,做出了表帅,甚至提供了模本、公式、图纸、流水线、创新工场……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