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只是易学的一部分。易学系统有三个部分构成:
一个是易经,就是经文的六十四卦,这是主体。
一个是易传,就是对易经的解释。易传有十篇,也被称为十翼。翼为辅助之意,辅助大家了解易经。十翼分别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以及《杂卦传》。
一个是易学,指的是汉代以来的学者对《易经》以及《易传》的解释。易学的内容就更多了,《四库全书》将其分为两派、六宗。两派指的是象数与义理,六宗分为象数派演变的三宗以及义理派演变的三宗:象数派包括汉儒的象数、京房焦延寿的讥详、陈抟邵雍的图书易学;义理派包括王弼的“说以老庄”、胡瑗程颐的“阐明儒理”以及李光杨万里的“参政史事”。
《易经》有三大核心要义,简称“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
“简易”是指组成世间万物的本原是简易的。《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中也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就是太极,二就是两仪,即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二进制,阴阳这两个符号的运作变化构成了世间万物。
“变易”是指构成世间万物的本原虽然简易,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不易”是指世间万物虽然充满了变化,但在背后支配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就是自然。曾经有人说过,一切要以自然的标准来判断对错的,顺乎自然的就是对的,逆乎自然的,即使现在看来是对的,但迟早也是错的。
《易经》中的象、数、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深入的去理解书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缺一不可的,学习《易经》可以让我们得知万物之间的关系,这是其它书籍所望尘莫及的。
什么是易经中的理呢?通俗的讲,理就是道理,万事万物中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人类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的认识理的过程,通过事物间蕴含的道理与规律去了解和创造世界,古代儒家的先贤们讲“格物致知”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现代的各种科学实验也是一样的,那么,怎样才能够认识和利用这些理呢?这就要说到易经中的另一个原则:象。
象就是表现,表象,抽象的理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方式就叫做象,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这就是象,牛顿通过研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进而发现重力,这就是通过象发现理的过程。发现理之后,还要学会运用,这就需要了解这些理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易经中的第三个法则:数。苹果掉在地上,它的速度是多少,物体的重量会不会影响下落速度,这些都是要通过数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易经中的三大法则几乎涵盖了事物的方方面面,比如钟表,它表现出来的象就是指针会转动,它的理就是指针转动的原理,而数就是指针转动时遵循的规律。
什么又是易经中的数呢?数就是变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之中,这个变化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就像我们平时讲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一个数到达了一定程度就会向一个特定的方向转变,比如周易中阴阳转换,只要了解了这个数,就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到预测吉凶祸福。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这样说过:“我经常告诉同学,学易最好只学一半,因为如果研究透了,那么做人就没有什么趣味了。”可见易经的博大精深。
第一卦:乾卦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序卦》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其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意思是以乾卦为天,以坤卦为地。有天地才能化生万物。乾代表阳刚劲健的主动力,坤则是承受力,两者相摩相荡而变化生出万物。
《象》中这样解释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指出: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乾卦属于上上卦。
《象》中这样来断此卦: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
孔子,他专门写了《系辞传》上下两篇,来解释《易经》究竟在说什么。《系辞传》开篇,孔子就把问题说明白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意思是说:天象的变化为“尊”,地上的四季昼夜变化为“卑”(天尊地卑),后者由前者决定,把这个道理说明白了(卑高以陈),就可以在事物与现象中定出“乾坤”、分出“贵贱”(乾坤定矣、贵贱位矣)。然后,在日常的劳作和生活中,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该“动”该“刚”,什么时候该“静”该“柔”(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也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划为同类,哪些物种属于同群,进而辨别出它们的吉凶。
翻译最末一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之前,要先解释一下——汉语里“象”、“形”经常连用,但二者的古义是有区别的,“象”通常指的是一种比“形”更高层级的存在(参考“大象无形”一词)。孔子的意思是:天上日月星辰雷电,是一种高层级的“象”,地上四季昼夜变化,是一种低层级的“形”,高层级“象”的运转,会引发低层级“形”的变化。这是孔子所理解的《易经》的内容。
下面以《易经》第一卦“乾卦”为例作解读,就可以看到,孔子的理解是正确的。乾卦的爻辞是这样的: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这里的“龙”,指的是“东宫苍龙”。中国古代天文学把周天星座划分为四个天区,分别是“东宫苍龙”、“北宫玄武”、“西宫白虎”、“南宫朱鸟”,每个天区由七个星座组成,合称二十八宿。“东宫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星座组成(见《史记.天官书》)。
下面具体解释一下乾卦里的那些“龙”。
初九:潜龙,勿用——“初九”这一天,“东宫苍龙”还在地平线以下,是一条看不到的“潜龙”,在这一天,要用“勿”把民众集合起来,举行一场占卜活动——《说文解字》里说,“勿,州里所建旗,……所以促民”,是官府立起来的一杆旗子,作用是招呼民众;“用,可施行也,从卜”,“用”字的古意,与占卜有关。(注:《易经》的数字系统与今天不同,这个“初九”不同于今天标记月份日期的“初九”,有学者认为,这个“初九”指的是冬至日)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这一天的黄昏,“东宫苍龙”已经浮出了地平线,“在田”。民众是时候着手准备耕种了。“利见大人”,学术界的解释很多,有人认为“大人”是指导、监督民众劳作的官员。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这一天,耕作者需要整天在田地里干活,即便到了傍晚也要继续努力,如此才能“无咎”,才不会违背天时,才算得上没有过错。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这时候的“东宫苍龙”,整个“跃”了出来,龙身全部离开了地平线。民众要好好劳作,才算不违背天时,才算没有过错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东宫苍龙”终于飞升到了最高处,运行到了天穹的正中央。这时节是农作物能否丰收的关键期,负责指导、监督民众劳作的官员(大人)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上九:亢龙有悔——这里说的是“东宫苍龙”运行到中天后,开始往 下落。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里说的是“东宫苍龙”的“龙首”隐没在了西方的地平线下面,但构成“东宫苍龙”的其他星座都还可以见到。“吉”,农作物到了收获的季节,当然是“吉”。
这些内容中的二十四节气之类的知识,我们现在仍然在用。当然,以上解读未必全然准确,某些字词(比如“大人”)如何理解,学术界存在很多的意见分歧。但《易经》乾卦六龙,是一种按照“东宫苍龙”出现的方位来确定季节、指导劳作的知识模块,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东宫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7个星宿组成,龙抬头即角宿升起,此后,龙星诸宿渐次昏见星空。夏天作物生长,龙星舒展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收获,龙星于西方坠落;冬天万物闭藏,龙星潜伏于地平线下;春天农耕开始,龙星从东方再次“抬头”。如此周而复始。古人确立了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天空中苍龙星座在天体运行时,与北斗星、太阳等星宿位置变化,对应草树生长变化,结合时间运行周期,找到了万物生长的时间变化规律从而确定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间。
中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仰望星空,以北极为轴,天旋地转。古人发现位于北极、北斗和位于太阳视运动轨迹(黄道)及地球赤道一带的28个星座在天空中的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于是按方位把它们分成四份,分别名为““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北宫玄武”,“南宫朱雀”;故龙的本尊实际上是观象授时的坐标-------天空中的“东宫苍龙”星象图。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其走向理性,均是从天文学和气象学发端。这与原始农业社会的繁荣,须高度依赖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易经》所显示的,正是商周时期的中国人,想要依赖其在天文学和气象学方面长期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来构筑一种“世界的运作逻辑”的努力。
《易经》最基本的八个卦象,对应的乃是自然界的八样事物——乾为天,离为日,坤为地,坎为月,震为雷,艮为山,巽为风,兑为泽。“象”表示气象和征兆,易经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在天形成一种气象的时候,未来就会产生一种变化。比如看今天天空阴云密布的,就预示可能要下雨。如果天上有太阳,那气温就会高,天气就好。所以易经的象就是指卦象,是自然界中事物的形象。大自然和社会上的一切现象,包括山水、花草树木、天空雷电、四季变换,人和动物等等,都是易经所取之象。
有的人喜欢用理去解释易经,有的人喜欢用数解释易经,而有的人则是用象去解释易经,古人掐指一算便知世间万物,这就是了解了易数的缘故。 易经中的每一卦,每一个点,每一爻都包含着数理象三个圆三个内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 辅相成。例如钟表一样,我们直观看见钟表再走,这就是象;秒针和分针时针的关系就是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要有变化的发生,就逃不开数、理、象这三个内涵;有变化,就有数、理、象。当我们的智慧足够理解事物变化的规 律,那么就能推演出时态的发展,这就是占卜玄学。但是正是由于事物的不断变化,这种占卜只能作为预演,并不足以信服。 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现象,现象到达一定的数值,就会发生变化,变化的道理就是我们需要 研究的理。明白这个理之后,就能万事通达。明白这三个内涵之后,就可以知通变,晓事理,根据卦象便可预知将来。
西方的科学,是从注重精细的试验开始的,不断细分化地研究世界。《易经》看起来很不切实际,想要搞定整个宇宙!古代中国人开始就没打算把一切都分析清楚再生活,而是由现有所知一切建立一定包容性的理想模型,然后由此来解释和推断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不管是自然还是人事,都要与之合拍。古人认为:自然是解析不完的,不如建立一个有活力的微缩宇宙模型来应对各种新事物新变化,并慢慢完善。然后通过给出局部象数通过易理推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易经首先就是把宇宙看作是阴阳合一的整体,以象数理为依凭,然后模拟它任意局部动态变化。这个很厉害的,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能人都想用易经来推导未来世界各种变化……爻象为爻本身的物象。爻象是爻本身吉凶的标志,也是卦象的基础,没有爻象也就没有卦象,基本爻象只有两种,即阴阳也。
阳爻者,为天、为君、为大人、为君子、为父、为男、为奇数、为阳性之物、为刚、为健、为动、为积极事物等。
阴爻者,为地、为臣、为小人、为民、为母、为女、为偶数、为阴性之物,为柔、为顺、为静、为消极事物等。
爻象还包括爻位之象、爻辰等等。古人有过很精到的总结。比如《太史公自序》里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意思就是说:《易经》这本书,谈论的是天文地理、昼夜阴阳、四季时节、万物生用(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构成万物)的变化。比如,《观》卦里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观测日月星辰,据此制定岁时历法,用于观象授时,就可以做到按季节合理耕种、合理采伐、合理劳休,不会误了事情。
尽管认知有限,但人类一旦开启了理性思维的大门,就必然会有为世间万事万物寻求一种共通的解释逻辑的冲动。《易经》也不例外。通过对天文、气象、地理的观察,它把“天地日月风雷山泽”八样事物确定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八个卦象之后,就开始尝试着要用这八个卦象来解释世上的万事万物了。
《易经》中最为智慧的就是卦画了,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也可以说这个卦画就是一个符号,是用“象”的方式,让读者去理解这个卦的内涵,但在这个符号内存在了无穷的智慧,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够懂得。“象”是观察世界的第一感官,是最容易记忆的一种方式。在看一个卦的卦画的时候,要深入的去理解这个卦画的含义,在卦画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图像,只有理解了卦画的图像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这个卦的意义。
《易经》系辞下曰:“乾坤,其《易》之门耶”,系辞上曰:“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则《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不可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这二句话,清楚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乾坤二卦对《易经》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乾、坤二卦,《易经》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要想学习《易经》,首先便需要将乾坤二卦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乾坤二卦是全部六十四卦的基础,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先学懂乾卦,便不能更好的领悟到其它各卦的精义,因为其它的各卦都只不过是乾坤二卦的变化而已。知道了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学习便会有指导性的意义。卦有卦辞,爻有爻辞。那么,“乾卦”中每一爻的爻辞到底是什么含义?对人生、职场究竟有什么启迪呢?每个人研究之后,都会从中受益匪浅,悟出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