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易学不是一回事!易经是以原理的解析
易经与易学不是一回事!
易经是指易经这部书,它有其立意立论的形式与表述系统,再以其立意立论形成理论演绎体系。
这个演绎体系,同样也是周易上面的文字的系统化设置规范方案。这也是周易成为群经之首最重要的原因。它让人以演绎关系去推演文字的逻辑,避免被各种翻译注释所左右与约束。
演周易的逻辑,是文字系统设置规范的逻辑,周易的完备与成书过程,也是文字系统工程的完备与整理过程。以前不符合演绎推演的文字被完备的文字进行废弃与修改。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看不到甲骨文金文小篆这类文字记载的周易的原因。理论的完备过程必是以修改与废弃不完备过程中的东西的过程。没有完备的文字是不可以有完备的经典的形成的,完备的经典的形成过程也必是文字的完备过程。这个辩证关系适用于任何系统文明。
易学是理论的应用与各时代各人的解说与注释。
易经是原理推演系统易经与易学不是一回事!易经是以原理的解析,易学是历代各人对原理的解说与应用。
它跟数学与物理方程原理一样,经,就是这个原理与方程的论述与推演过程。
易学是理论的解说与应用,方程是经,拿这个方程作各种各样的计算与解读是学。
原理是解惑用的,原理的应用可以与原理理论本身没有什么关系,经与理论推演过程密切相关,学只与学者其人认识与应用相关。正如我们做什么东西其实都与物理学化学结构学相关,但是我们做什么其实都不用管什么物理学化学结构学理论。
所以,易以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易经是以原理的解析以推演宇宙万物,其目的是使人以明而不惑,而学是各种认识的发挥,它就算是发挥错了,它也是学,你还利用了宇宙万物不成?学是识别的过程。
周易这部书,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也是历来被解说注释最多的经典,就算到现在,每年至少有几本的新注释解说被出版,历来所说有注释者七千,留存下来的注释本有三千。这些都是易学,就算是乱解,它也是易学,即周易的传播历史形成各代各人的解说与注释,易经,是本源易,是易的推演与成书过程。易学,是历史易。是历史上各代各人之说。
但这些解说周易者都出了一个通病,他们几乎都是拿着说文解字对文字的认识来认识周易上面的文字。而忽略了周易上面的文字的设置规范方案与演周易的逻辑是同一个逻辑。
他们忽略了孔子后五百年才出现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对文字的注释与文字应用历史所形成的应用定义的翻译,它是解释不了文字的逻辑的。而文字的逻辑,才是文字的哲学。
汉代以后解说注释周易的,几乎全部都走进了这个怪圈。
解说周易的,分为象数学与义理学,象数学是习易最基本的功夫,象数学是逻辑推演系统,义理学是知自然逻辑与自然机制下的认知发挥。
象数学可以理出义理学,但义理学理不了象数学。这是基础与先后问题。象数学是没有情感取向的,而义理学是必有情感取向的。它跟当今的文理科的分别一样,理科基础不受价值观所左右,它只理于自然观察实验计算推理推演,而文科一定受价值观所左右,并以辩证过程建立价值观体系。
象数学,古人做了上千年,它的成果,其实就是汉字系统工程。即古人以一套数学推演宇宙万物,同样以这套数学解析方案设置并规范文字。使得文字的设置规范章法与演绎宇宙万物的逻辑同理。然后再以这些推理演绎宇宙万物形成的文字去命名于自然环境的各种事物。
你现在见到的几乎所有解说与注释周易的作者,都没有把这个关系理清楚。他们对周易的解说与注释易经中的数学原理和应用,成了中华文明史上最混乱的一个学习与研究领域。
其实所有的各种文字,你都可以把它们当成各种密码,我们识字的过程,也就是解码的过程,文字只是一种符号,以这个符号表示一个具体对象或者关系,然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符号对应表示的认同概念与对象易经与易学不是一回事!易经是以原理的解析,这是所有文字学的建立逻辑。以这个符号设置形成的文字的推广,则必伴随文字的解释,这就是字典词典作文字应用与推广的必要性辅助工具,没有这个辅助工具,文字的应用与推广也必然是难以通行的。
周易上面的文字一样是这个设置逻辑,但周易上面的文字是有解码工具的。
这个解码工具,叫做六书,也叫做六分书,也叫做六分法,它与演周易与解析上下卦过程的六爻法是同一套逻辑。
周易上面的文字的设置关系,与这个解码方案是同一个逻辑,这个设置方案关系就能避免文字在人文社会历史应用中被滥用与乱解释。而这个文字在社会应用历史过程中被滥用与乱用是必然产生的。因为文字的使用必因使用者的表述关系与界定关系而产生改变。这也是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多义化与变义化的逻辑。
周易上面的文字是在周易的完备与整理过程中严格的按照同一性逻辑进行设置规范的,这也是以前的不完备文字与不完备的理论及表述必被后来发展的完备的东西所取代与修改的必然。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之前的连山与归藏在历史中消失的原因。
任何理论的完备必是从不完备到完备的过程,完备后的理论必对以前不完备的东西进行修改与废弃。周易上面的文字也是一样。文字的完备过程必也是修改与废弃前以不完备文字的过程。
我们现在学习与使用各国各民族的文字必须使用同译关系的字典词典,这个字典词典其实就是解码工具,或者说翻译工具。
但周易上面的文字却是有严格的设置规范方案的,这个设置规范方案才是周易上面的文字的解码工具。它与其它各国各民族的文字不同,其它文字是定义文字,我设置这个符号组合是表示什么意思,只需要建立符号对应概念的认同关系,它背后的意思就是这个符号所指,符号本身并没有意义。这其实就是密码逻辑。如果其它文字没有字典词典这个密码本,它也就无法进行推广推行,所发展的只能是语言传述。
隶楷文字是全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的一套以推演系统建立的文字系统。
隶楷文字的推演设置规范构架才是隶楷文字的解码工具。
它的架构其实就是以演周易的逻辑设置出了一个米字格关系框架的方案。将文字的设置规范方案与演周易的逻辑进行同一律规范。
这就是圣人整理规范文字却不设置字典的原因。在同一律的推演过程中去理解其设置规范出来的文字。在当时的条件下,汗牛充栋的经典与册页书籍是无法进行较广大的推广的。文字越精简,就越利于传播,受学者的成本就越低。不然,只有富贵之家才能弄得到一套。在纸张未发明推广之前,要形成一部字典并推广一部字典,你想想几个平民能够达到,富人之家都不一定能够达到,基本上只有社会组织层面支撑的学术机构才有这个能力与条件。
儒学在平民中传播,其必须要考虑受识者的条件。其文字的整理推广工作就是最根本的功夫。它也是学问的核心承载工具。
运用一套推演宇宙万物的逻辑系统来设置规范并整理文字,在全人类文明史上,造就了那个大成至圣先师的人。。。
易经是论述变化的逻辑推演系统,这上面的文字在应用历史过程中一样会表现出变化的必然,而不变化的,是自然机制,在自然机制下,理出变化的必然性。文字必然会因应用表述关系而改变,也必然会因使用者使用文字的表述与界定对象的言述关系而改变。
认知变化的逻辑,使人不固化于人的思维意识,而后世之人却被文字的使用与各人的解释固化了对文字的认知,你现在可以对历代各人对易经的解释上可以看出来。这也是历来各人对所说之易的表现。站在作易者的逻辑推演系统上,就可以看出各解释的局限之所在。
圣人没有传字典下来,但是却传播下来了文字的整理设置规范章法。而后世之人却拿着说文解字去解释圣人传播下来的文字。
而说文解字,却主要是解释小篆的文字历史使用意义。小篆与隶楷文字,是不同的文字系统,同文其实是一个翻译过程,只是使用形式相似,但却不能逻辑互通。如父亲母亲,爸爸妈妈,是使用形式对象相似,但逻辑却是不同的。父母在汉字逻辑上是生养维系的责任道义,亲是血脉相连的依存,不可割舍的连同承继相续。而爸爸妈妈,仅仅是音表对象。使用爸爸妈妈去翻译父亲母亲是可以的,但却把自然演绎的哲学辩证关系与理出的道义维系承续的人文理念给翻译没了。
后世之人不知道周易上面的文字首先是理于宇宙万物的推演,然后再用这些文字去命名于事物。事物的逻辑背后表现的自然机制才是这个命名文字的哲学道理。谓之形而上者谓之道,文字的形而上,其实最终都要理于这一切之一切的产生与宇宙万物演绎的过程。后世的文字学家们在解释这些文字时,全部都没有理到这个关系逻辑上去。
说文解字是文字的应用历史产生的使用定义与翻译,它只能作参考而不是文字的逻辑,文字的逻辑一定是要理于自然关系的推演与辩证。而不是如字母文字作符号定义,符号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符号必须要配备字典词典作说明。哲学的最终,其实就是对我们常用名词不断深入的诠释,最后这种诠释最后都要理于自然机制乃至于历史的演绎关系上去。包括数学与物理。
说文解字出来时,孔子已经死了五百年了,孔子传播下来的经典也已经传播了五百年,这些文字在使用历史过程中又产生了各种解说。文字在应用历史中产生使用关系的改变是必然的易经中的数学原理和应用,因为人是变化的,学问有深浅,认识有差别,也因深浅者而变,也因差别而变。
那么,如何避免文字在应用历史中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与避免变化得面目全非呢?这也就是经典的作用。经典是历朝历代都读同一本书,那么,同一本书所说所言的传述,就不会形成断代。这些经典上面文字名词在应用过程中,它就保存了原来的意义至少不会差太远。这跟圣经与古兰经伴随着宗教的传播,也把圣经与古兰经上面的文字一同进行传播,所传播的文字名词在应用过程中人们又会参照经文上面的意义,经典在文字名词的应用过程中起到了文字应用历史的定海神针的作用。经典上面论述什么不重要,哪怕是童话儿歌,它保证了文字名词在应用历史过程中有原来表述关系的参照。当经典没有承续时易经中的数学原理和应用,经典上面的文字名词在应用过程中就没有了参照辩证,导致文字名词在必然的滥用下出现混乱。帝王将相在用,贩夫走卒也在用,学者文人在应用,神棍巫婆也在用。在这种必然关系下,文字名词只会形成形式意义类似的传播,而逻辑意义则必然混乱。如,王道这名词。王道的逻辑是同胚性同一律,指的是生命维系关系的同一性,即所有生命皆遵循维持生命承继相继并致于长远的本性,以理于这个本性疏通于人与人之间维持生命至于长远的责任道义。而常人理解的却是统治术。
这个名词在不同人之间认识下却是天差地别。
如何避免文字名词在应用历史过程中不产生混乱呢?包括文字与名词能够使用下去呢?不常用的文字名词必然会出现生僻化,而生僻化的文字名词则必然不利于传播也必然会产生乱猜。许多生僻字必然会在应用历史过程中产生消亡。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儒家经典传播了二千五百多年,上面许多文字我们现在都认识,原因是,这些文字在历史使用过程中形成常用,而不常用的就必然出现生僻化。经典的作用首先是文字名词的传播。然后使用这些文字名词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
孔子整理并传播下来了他的学说,但却没有传播下来字典,而后世之人却拿着解说小篆文字的字典去解说孔子传播下来的经典上面的文字。这不出问题才是怪事!
真是一通操作猛如虎,画虎描皮难画骨。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