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剑经

2024-10-07 09:36

内容简介

《 浑元剑经》, 明代剑客毕坤所撰。为道家剑仙(丹剑)的修炼典籍。

其中介绍了三步睡、六字决、行走三字决、练剑先开七窍、气贯周身等原理以及修行方法。其中包括:三十六宫跳步图式、图说、练眼、练手、练身(紫霄形化二十八式法门)、九宫三十六式。剑破剑、剑破棍、剑破枪等兵器要义;以及练步、练招、飞罡文、天清咒、飞腾秘篆等。

作品原文

浑元剑经-飞罡文

扫除不详,普渡仙航。梯天超海,如遁如藏。呼灵虚位,遣役诸方,雷霆霹雳,如掣电光。干支造化,灵集中央,阴阳五行,周天在握。日精月华,吞入丹舍。探取天根,真息生春。玄黄浑合,遍体更新。筋骨皮肉,来复乾坤。助道助法,赐我灵真。绵绵大力,默默通神。北七南六,随在护临。急早送灵来,急早送灵来。哔吽吽,嘿哈臻。闪者,进退如电之急也。其法,择每月红虎黄鼠日时,向本辰罡方,朱书(符)饮一道;再向北斗真方,莫持一点天清之咒,九次。咒完静片时,再习步式招数一度。未习之先,有告文一个,秉心朗咏数次,再演为要,久敬为主,不可梢涉怠志也。

浑元剑经-内外篇序

剑者,决也,断也。必内而决七情,断凡息,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此内而剑学之筑基,内壳通而坚实也。尤当外而决灰心,断声迹,加之以招式变化之奇,以夕朝时习,外三宝得以浑成,而至于柔刚,此外而剑法之暗练,外壳注而灵稳也。至如近世所学之剑,以舞之者,类皆皮毛中皮毛,浮之至浅而至鄙者也。昔伏牛氏祖云:果尔志向上,当先静以筑其基,存之深养之熟,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正所谓: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

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夫剑乃儒雅中之利器,有正直之风,和缓中锐锋,具温柔之气,灵则通神,玄能入妙,飞来飞去,无影无踪,作云作雨,如虎如龙,变化莫测,转展无穷。诛人间之恶党,斩地下之鬼精,可破阵以攻城,随手指点,草木皆兵,可防一身之害,资三捷之成,故珍为致宝,运可通神。光灵明而不昧,体刚健而长生,扫则雾消烟掩,挥去则石走云崩。可避水火之灾,入不溺焚;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

其为德亦若人也,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百折不屈,九转而形骸备。铸冶始于神人,传授依乎仙术,习贵专精,功宜百倍,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人之本源;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故精足则战耐久;气满则呼吸细;神清静而圆融,则变化莫测。故曰:身完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圣境,庶几驭众为高明,勿负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习得形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其为用也,可除灾以断水,可画地以成河;斩七情、断六欲而绝淫根;破异术,灭妖通以除恶党。神智从生,豁古今于亲目;谋猷克布,协治化以感通。儒之御侮,以此而威行;道之降伏,以此而欲空;释之真空,以此而功成。

夫剑气即罡炁也。而宇宙之间,亦必恃此为化育,主宰生杀权宜。故学者业贵于精,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再者,此物为仁人之珍宝,彼匪人之所畏,故好而知恶为贵。或徒负气好胜,每生嫌隙。一旦欲胜乎理,小则鲁莽偾事,大则积愁成恨,反恨成狠,将祸延无已。此真好武中之恶习。

故剑法既成,尤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外人岂能知哉?目为武士,而有儒雅之风,称为杲儒,而有威严之度。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试思昔有伯温先生言: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非明悉天文地理人事,善舞剑而能止戈者乎?更有善观剑者风胡子,善舞剑者李靖、伍员、吴季子等,孔门之季路善佩剑。于此观之,剑为奇珍,自古惟然。其用非但主于玩器,其旨趣亦深焉耳。

望古遥企,得精秘传者,不乏人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必加一能己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数。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

炼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璧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由子至午锻炼外,自未至申静息中。戌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和合坎离,妙在筑基,要乃清心寡欲。此入道之机、成道之具,岂可杳视?惟昼夜无间,则阴阳协理。呼吸定则灵光生,而三宝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轻。昔唐太宗养剑士数百人,时或令舞,则诸士身共剑各飞。若此神舞,神威足以胜人者,非此而何?

夫剑贵乘机以进,无隙则退。故奇正明,剑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语之“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非内外打成一片,难以飞而出快,妙而显神。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为本。《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进攻之道,见机而作;退守之道?倘栉?取=?说靡耍?阄??埂H裘H欢??胪耍?寥欢?赜牍ィ?峭轿抟妫?终杏戎?嚼醋悦媲埃??烈淹怼J乔笕俜慈琛S?淌丶荷恚?嘀?凶剩?伎上б病9试唬赫绞ひ皇保?捎谘盗非?展Ψ颉F衽既缓酰?

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故君子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

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夫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候,以行为的。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免作辍之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剑法又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之别,所宜别辨而熟演之。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正,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左腿为正,右腿为奇,剪并奇,飞步正,颠换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前弓势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为奇,三揭为正中奇,齐眉剑为奇中正,刺猿剑为奇中奇,飞仙剑为正中正。是皆阴阳变化,尤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

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故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身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

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光四射,时或垂帘。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闲息时,有引气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捷。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又要诀曰:一精气神,二刚柔力,三遐迩相当,四阴阳相济,五剑逢双刃与双锋,皆指其展转灵根;若敌大刀共大战,来回紧急隙间攻。

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转,少停至海底(再至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气愈下兮身愈轻,

神居上兮心生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

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

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于拙笨。故匠之之诲人也,能使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善哉斯言也!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难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之证。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到如此境界,方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内外合一。

浑身有痛酸之处,痛是气虚,酸是血虚,或气血之不到,然犹有别。皮里肉外脂膜未净者,酸多痛少;精虚损者、痛多酸少;气血初畅之时,亦痛多酸少。酸中代麻木,或抽筋者,两虚兼积寒湿,或偶感误中风也。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剑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平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罗,则头中风火油渣之气渐消;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

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又诗云:

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

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又诗云:

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

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

大成之法,先须活步身。单演招对招,入妙致人,方不助于人也。孙思邈之胆大心从,体用至矣。凡事依行,万无一失,矧在技者哉?怯敌己必受害,轻敌亦受其计。惟御以胆敢,待以虚心。有胆敢则彼威自抑,有虚心则猝变堪防,庶免资敌致害。虽平时空演,亦如见敌一般。进退横斜,步加稳准,体验得深,习演得到。或无患临场失志,猝变难随也。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若偶或稍漏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斯为以艺累身。何其惑乎甚矣!

再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可谓因人随变。彼虽机妙,乌能灾我哉!倘夙未细心,或疏茫动,败有必然者。又有顺逆诳呆,骄慢喜怒,动静远近,立行反霸击神之策,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

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知风土则计策易决,知人情则引诱乃顺。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

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故临渴掘井,晚之已甚。艺高慢敌,昧之至矣。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全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

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生之等级。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见弃于天地。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

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

————传——说——中——的——分——割——线—————

以下内容转自<武林绝技之家/内家绝学/马国兴先生文集>

对于一部传统手战之道的经典著作的评价,就其价值的鉴定,至少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其问世的历史时期,即指著作完成的历史时期。此乃标志着传统手战之道发展的历史实物证明的准确时间,属于历史文物的价值。就这本《浑元剑经》的著作时间约在元末明初为毕坤先生所著这一点来看,流传在世间的传统手战之道的专述经谱皆约在其后。这一传统手战之道的专著之历史文物价值,已无可类比了;二是经谱中的专业之“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含量之丰富,论述精细微妙,层次之分明,条缕之清晰,方方面面都涉及,面面俱到,且论述质量之高,具有实用之可行性、可证性、可信性,皆超过明、清两代所问世的各家之经谱了。据我在解读中发现,明、清两个朝代所问世的各家之经谱中所述的“练、体、用”之内容,即“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基本内容之论述,皆在《浑元剑经》中有所出处,而且《浑元剑经》中的论述更为精辟。就单从这一“理、法、术、功”的综合实用价值来比较,任何明、清两个朝代所问世之经谱,皆无有出其右者。

从上述两种评定、鉴别传统手战之道的经谱之价值观来看,《浑元剑经》的存在乃无价之宝的价值。从“理、法、术、功、形、意、体、用”诸方面的详细分析中,自然可以得出这个肯定的结论来。

理:《浑元剑经》以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学说为核心,建立传统手战之道的理论体系。并用《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兵法学”、“儒家学说”等诸子百家学说为理论依据,阐明“三一一三”宗旨的建德体至道用的基本观点。其言“浑之为体,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又阐明“二一一二”宗旨的建德体至道用的基本观点。其言“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柔化刚发,以柔用刚,阴阳迭神其用。”并将“三一一三”宗旨和“二一一二”宗旨,有机地合为一起,成为传统手战之道的建德体至道用的基本观点,从而使传统手战之道成为不二之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浑元剑经》还从练、用的保身角度,申明了传统手战之道乃“无害者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的“健身、技击,二者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道理,得出功成者“文兼武备将相身”的正确结论,使习武健身得到了正确的解释。并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而不武”的真谛,说明“大仁不仁,大勇不勇”之精髓。

总之,传统手战之道的“理”之完善,《浑元剑经》之述,已经基本完善了。

法:理明则法密。有其理,便有其法。然而在“法”的内容中,有练法、建体之法、运用于攻防之法,故而必须分别论之:

建体之法:有内功功法的建“健之体”、外功法的建“顺之体”、内外合修的建“健顺之德体”三项基本内容,及“形、气、神”三层艺境之体的修法内容。

练:既然有建德体之法,那么德体立便有德体运用直至至用的过程之方法。则剑经外篇的“初基等级详序”之内容中所述之系列方法,皆视为练法。不练不熟,此练法是为了熟而练的方法。

用:此《浑元剑经》将用法分为“术、道”两个层次立论的。术法为“至妙变化之自出,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乃“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的术法。道法为“含形随应致变,皆以他力取法”,“要在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惶惶之色,动静自然,非勉强也。自然之力,由于习惯也。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乃“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的道法。

并将具体用招法则,定为“因变亦受、逸以待劳,从之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之两法中施之,即“寄奇于隅内”。

并又有“用形、用气、用神”之区别的详细之论述。真可谓诸用法全矣!这可从经文中所述诸法之内容丰富详尽而知之。

术:术者,变化之道也。从歌诀“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的论述中,可以知道,随所往来的顺随为法而实施攻防招法,是其基本攻防变化之技术。而柔化刚发,以柔用刚是其根本的技术方法。

功:功夫也,听探,顺化之能力;以柔用刚之攻防能力。至妙变化之自出的能力;含形随应致变时至神知之能力。“务须功力体精神”之能力,层层体现攻防功夫之能力。

形:有形的手战之道,无形的手战之道。有形者,因形练形,后天之功,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无形者,极至道成,其妙存乎虚灵之人,其几速于影响。有形者,至妙变化之自出;无形者,含形随应致变,时至神知。

意:不动不牵意诚笃。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轻清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低。功夫到此,可谓通真。此段论述,将“意”的练、用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体:健之体、顺之体、神之体、三者合一的浑之体,皆论述得清清楚楚:

健之体: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健之体立。

顺之体: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则顺之体立。

神之体: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则神之体立。

浑之体: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一之,则浑之体立。正所谓“浑化归一之体”。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阴阳变化皆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极至则无形无象,无极之体。

用:有其体,自有其体之用。有刚柔之德体,就有刚柔之德体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之用。

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则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则具“神化之功”的艺境。即“以柔软接坚刚,使坚刚化为乌有,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我们从传统手战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之全部内容方面的分析中可以认识到《浑元剑经》覆盖的全面性了。其功法、技术的含金量之高是其它经谱所不可比拟的。

而就《浑元剑经》的传统手战之道的学术价值方面来认识,其可上推至春秋战国的剑道鼎盛时期,对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越女论剑道》的内容;下达明、清两朝代各家经谱之内容,能够贯通古今之传统手战之道,由此证明传统手战之道的流传原本一脉承传,非此《浑元剑经》莫属。《浑元剑经》对研究传统手战之道发展、传承,自有其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作用。短了说,《浑元剑经》上承唐、宋两朝,下启明、清两朝,有着承前启后的独自所处的学术地位。

《浑元剑经》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既没有提到少林达摩,又没有提到武当张三丰,乃典型的中华传统手战之道的论述。这使得我们对明、清两个朝代时期的传统手战之道的各种说法,基本上有了个明确的认识,自可澄清许多不切实际的说法了。尤其是“内外家”之说法,及“明、暗、化”三劲之说法。特别是“形、气、神”三种功夫艺境之说法,在《浑元剑经》中都有雏形之精辟论述。尽管明、清两个朝代之传统手战之道的各大家们,多不知道《浑元剑经》的存在;但是为什么在练、体、用等诸方面的论述,又极其相似,基本法则又如出一辙呢?《浑元剑经》的这一价值,又是其它明、清之经谱所不具备的。

总之,《浑元剑经》的问世,其价值远远超过我们所能够认识到的。尤其是其在传统手战之道的学术地位的价值,更不是我今天能够完全认识清楚的。这是需要不断的再认识,才能够较清楚的认识到的。

对《浑元剑经》的疑惑之解释

常与同道者探讨《浑元剑经》的方方面面问题。有人认为:《浑元剑经》乃后人所作,伪托为元末明初之毕坤字云龙先生者所作。

我个人认为《浑元剑经》确实是元末明初之毕坤字云龙先生所著的,绝非后人之伪托之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这是一部以学术内容为主体的传统手战之道的专著

《浑元剑经》的主要内容是:剑术的学以致用。其专业学术性较强,只为传统手战之道而用。就其“浑之体、元之用”的论述内容、术语分明,概念清晰。就其“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三变艺境论述分明,因果一致,结论准确。非传统手战之道之大家的亲身所历之境,纯文人是不可能谈的出来的。其所论述内功诸法及破七壳之说,非经修炼历练之经过,亦很难论出的。就其“九凤朝阳”中的“左右偏衫跕更牢”一句,非行家里手之佼佼者,亦难以写出的。关于“至妙变化之自出的刺猿剑法;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自可时至神知的飞仙剑法”的划分,此中分别之微妙处,更显传统手战之道的专业性知识之成果的,这更是外行所不能分辨的清楚而又如此明白的。当然,这方面例证,数不胜数,皆可证明此剑经乃传统手战之道的大家的手笔,方可能成之。此乃第一点。

二、同时这又是一项妙笔生花之文才的产物

《浑元剑经》虽是专门论述剑道的专作,然其著作者的文才亦是上上之选,非凡俗之文人墨客之才所能比及。

其言:“练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璧者。”脉络多么的清晰易懂。

其言:“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故精足则战耐久;气满则呼吸细;神清静而圆融,则变化莫测。故曰:身完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圣境,庶几驭众为高明。”修炼因果之一致、艺境之清楚明白,一见便知。

就是歌诀,亦为传世之作,如:“气愈下兮身愈轻,神居上兮心生灵,精常固兮法术行,形自空兮玄生妙。”此中含有“精、神、炁、形”“妙行轻灵”的摘头、收尾之寓意,精彩至极矣!

其言“从之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的“寄奇于偶内”之论,一揭谚语“逢强智取,遇弱力擒”之妙法,一解“刚发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的方法,阐明“四两拨千斤,借力打人”是具体两种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方法。

其言“精舍即生死户也,神胎所结之区,而真息生焉。若能常常照觉,则四美日益。至于能斩开内外之壳者,乃神之良知,气之良能也。”此论字字如珠玑,句句含真诀,非文笔功力之上乘者,即功夫修炼再高妙,也不能如实写出,刻画的如此惟妙惟肖。

总之,剑经中所述,虽妙笔生花,但字字珠玑,句句含精义,确实是功法艺境之写实,非浮华俏丽之辞藻堆砌者可比。可见乃出自文武双全之大家手笔。如读者认真阅读,仔细推敲,当知吾言之的确也。

三、这是一份真功夫者实践之文字总结

《浑元剑经》所述,功法之妙,修炼过程始终本末,皆著作者亲身实践、证验,并由文字笔录总结而成。故具有功法、文笔相得益彰之妙趣,一扫“武人不文”之谬论。

四、结构精妙,布局完整,本末清晰,始终完美

凡传统手战之道的经谱,皆应“理、法、术、功、形、意、体、用”诸方面内容齐备,并且一理贯穿始终,有本有末,练用分明,境界清晰,完整统一,格局合理。在这一点上,《浑元剑经》以“序、戒律、外篇、内篇、结文”组成,全部剑经之布局庞大,结构完整,格局清晰,始终一致,本末分明。再加之文笔曼妙,描述至真,读之使人如亲临其境。在我所能见到的传统手战之道的经谱中,可算独占鳌头了。盖因其出自于文武双全之大才子之手笔的缘故。

有如上数条之主要因素,可知《浑元剑经》乃应时之作,并非后人伪托。故此《浑元剑经》的问世,乃是代表着元末明初之时期的传统手战之道的实际学术水平。有了这样的正确认识,再来观看明、清两个朝代的传统手战之道的流传发展之脉络,那么许多解释不清的问题也就能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了;许多认识模糊不清、概念混淆的问题,也就由此而得以澄清了。许多传统手战之道中的学术流派的产生,也就能由此寻得其根源了。

总之,就《浑元剑经》中所反映的完整统一、面面俱到的特点来看,这并非一般习武者所能完成的。故我认为《浑元剑经》在传统手战之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文物的价值。当然,这是指抄录所临摹之原稿而言的。

许氏四人所临摹之原稿今何在?

分析著作内容可以知道,《浑元剑经》的抄录工作由许敬云、许国本、许立福、许仲荷等四人完成的。但此四人所抄写临摹的母稿,即原本《浑元剑经》又在哪里呢?只有这个原本《浑元剑经》才是文物,才具有文物价值。许氏四人已有百年左右,搜寻线索应该还比较容易一些。许氏四人所临摹的原本《浑元剑经》的原稿件,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对我们都是一个难解之迷。

武术界时有“刺猿剑、飞仙剑”说法之报道,这样相同名词的剑法与《浑元剑经》所述的剑法究竟有没有渊源关系或近亲关系?这对我们今人来说仍然是一个迷。

由于《浑元剑经》之论述全面、始终统一而又详细,就经谱而言,乃传统手战之道中的一项系统而又完美的工程。其完美得让我们今人无可挑剔,因为她涵盖了传统手战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所有方面问题,并皆给予了明确的答案,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故研究她的方方面面应该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谁更早些?

对于明将俞大猷的《剑经并序·总诀歌》中的“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之论,凡习武者未有不知道的。而我一直认为是俞大猷的杰作。谁知却在《浑元剑经·指南篇》中见到了“远近制宜,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的明文记载。那么不由得我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毕坤、俞大猷的认识、论述,谁更早些?

关于抗击打能力的“铁布衫”之内功功夫,我始终认为是一个谜。究竟前人有没有“铁布衫”功夫及“铁布衫”功夫的练法?但在看到《浑元剑经·九凤朝阳》中的“左右偏衫跕更牢”这句真诀后,我恍然大悟:古人早有“铁布衫”的功夫,并以内功法求得。而这与我的练功方法、经历是一致的,这就能很好地解释谚语“筋劲骨力肉为墙”的抗击打能力的“肉为墙”之精义了。以此与现行的“少林七十二绝技”中的“铁布衫”之练、用方法相比较,谁更早些?

至于形意拳的“十二形拳、五行意拳”及太极拳的“以他力取法”的提出,我在《浑元剑经》中皆看到清晰的论述。

而关于“十二形拳”和“五行拳”的立意,基本上是“十二形拳”乃“至妙变化之自出。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因其尚有形之拳法,故为拳术内容。“五行拳”即“意拳”,因“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要在心空灵而手灵妙。能潜神熟炼,自可时至神知”,即“形无形、意无意”,是真形真意的无形无意之“神拳”艺境。神拳者,神化之拳道也。这与形意拳提出的“化劲”之说法,谁更早些?

太极拳的门派、拳种以“太极”冠其名,而《浑元剑经》中说:“是元者,三才总会之地。元即太极,即太和之气,即先天也。故必浑涵以先天太和之气,合三才于一致,以内外交修,直养时习,炼至体用浑化寂感而通,始足以称之浑。”此解释何为“太极”。那么,在拳术界中,谁更早些?

太极拳门提出的“借力取法”之概念,与《浑元剑经》中提出的“皆以他力取法”的说法,谁更早些?

太极拳门派、拳种,提出的太极拳之“理、法、术、功”之概念,在《浑元剑经》中已提出了系列的完整的“练、体、用”之“理、法、术、功”之内容。这当中,谁更早些?

《浑元剑经》将较技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提出了“至妙变化之自出”的拳术功夫阶段。在现存太极拳门的论述中,尚未见到如此清晰的论述。而现存太极拳门唯取“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做为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唯一法式。而忽略了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至妙变化之自出”的拳术功夫阶段之过程。故修炼太极拳者众然能功臻拳道大成艺境者少,恐怕这其中不无忽略了“至妙变化之自出”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拳术功夫这一过程阶段的原因所造成的吧。能够有这样完善的认识,《浑元剑经》和太极拳门相比,谁更早些?

其他门派、拳种的习拳者,只知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至妙变化之自出”的追求,不知此乃拳术功夫。而忽略了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的拳道功夫,故能突破拳术功夫阶段而升华至拳道功夫艺境者稀少,能够较全面认识拳术、拳道之差异,又是先后升华之顺序者,《浑元剑经》和其它各门派、拳种的认识,谁更早些?

形意拳门提出的内功修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浑元剑经》的“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之论述,谁更早些?

就是形意拳门提出的“明劲、暗劲、化劲”三层功夫艺境,与《浑元剑经》提出的“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同是三变之论,同归于化境之说,此两者相比,谁更早些?

《九要论·一要论》中说:“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浑元剑经》之论曰:“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即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指论“一”者而言,谁更早些?

《拳经·拳法备要》中记载:“问:拳法足以克敌,何也?答曰:在披窍导窍。歌诀云:一身筋节有多般,百法收来无空间。谁能熟透其中妙,恢恢游刃有何难。”这除了用法的“披窍导窍”,仅就练法的“披窍导窍”而言,与《浑元剑经》的“且心中具七壳,尤得当决以通,斯可矣,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的破七壳通此七窍之论相比,谁更早些?

我相信从上举各例之内容来看,《浑元剑经》之论自然早些。因毕坤乃元末明初之人,而其他各家之论或人,皆晚于那个时代。这样,我们对《浑元剑经》的认识和看法,就更为清楚了,也就应当越加地珍重她了。研究此《浑元剑经》的学术内容,对我们研究和认识明、清时期的传统手战之道的学术成果将会有重大的意义,而对我们今天的习练传统手战之道者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手战之道也同样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自然会有丰硕的成果与收获的。

阐释《浑元剑经》之后,我在此提出了论“《浑元剑经》的价值”等系列文章,直至谁更早些的论述,亦可算是我阐释《浑元剑经》的感悟之只言片语吧。希望广大的读者,由此能够展开对《浑元剑经》的研究。这样将有利于习练者的认识,从而得到功夫艺境的升华,有利于传统手战之道的发扬光大。

更新于:1个月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