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至德屈原
陈能雄/文
香草贞华养品行,愿修美政泽苍生。
瑾瑜比洁难含垢,日月争辉独濯清。
橘颂四言心早蓄,离骚三叹泪先盈。
此身恨未扶危楚,魂共江涛作泣声。
谈起屈原,总让我想起读初中时,有次社会老师在课堂上说:“大家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打一古代诗人名称。”同学们没细想,把自己所知道的大名鼎鼎的诗人名字都报了一遍,什么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啊……答案都不对,老师说是屈原,日本是屈服于原子弹。当然,日本战败是中***民的顽强抵抗所致的,没有原子弹日本人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但不能不说长崎、广岛的两颗原子弹炸碎了日本人的斗志,让日本人的投降时间提前了。“屈原”是中国第一位爱国诗人的名字,也成了一个军事事件的代名词。两千多年前,屈原愤而投江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里暗含着这么大的政治军事能量。屈原一生中都希望实现政治抱负,施展才华,散发能量。他志向高远、才华横溢,却屡遭排挤,两次被放逐,他积聚的“小宇宙能量”终究没能爆发出来,反倒是他在被流放期间苦吟的《离骚》等辞章,为后人代代传诵!
在《离骚》开头几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在这几句话里看得出屈原对自己的生辰很自负,有种天生的优越感。他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父亲根据他美好的生辰给他取了一个与之相符的名字,取名正则,字灵均,有词章之士的意思。屈原的生辰八字与明代才子唐寅很相似。唐伯虎因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父亲给他取名为“唐寅”,寅的生肖属虎,故字伯虎。在命理学里,地支四个寅字,为“支辰一字格”,这种生辰八字是少有清贵奇格,主才艺卓著。这种格局的命,异于常人,一派清气,不落俗流,又不免陷于寂寞。观屈原生平,命格清,人格清,文格更清,他常以香草自比,清气超然,不愿随波逐流,藏污纳垢。“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在楚国黑暗的朝堂上,屈原像是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卓荦不群的,也是清贵到了极致,鲜有知音。
屈原姿容秀雅、才情卓越、品德高尚,为什么会得不到当局者重用呢?也不全是这样,他早年时受到过楚怀王的赏识,并委以重任,只是在为政期间渐渐地遭人嫉恨、陷害。屈原和楚国王室同姓,出生名门。他学识渊博,楚怀王任命他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务,他对内制定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各项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的,深受楚怀王的信任。
工作上表现出色,上能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下能建立威望,这是优点。但经常抢了别人的风头,就容易引起同僚的嫉恨。屈原和上官大夫职位相同,屈原极其能干,且善于辞令,很讨楚怀王欢心。有次,楚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尽心尽责,起草了很多条有用的法令。上官大夫想拿过来看看,好向楚怀王邀功。屈原一则还没修改完成,二则这是自己智慧的结晶,是有“版权”的,怎能轻易让人“偷去”,他回绝了上官大夫的要求。上官大夫记恨在心,背地向楚怀王进谗言:“大王,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法令是屈原制定的,他常常夸耀自己:‘除了我没人会做这事。”楚怀王听了很恼火,罢黜了他的左徒的职务,很多国家大事不再交代给他去做了。
屈原在政治上主张推行理想的“美政”,即由明君贤臣来共治楚国,修明法度。这是一项民本思想,关注民生,他认为判断一个朝代是否是圣代,主要看是否可以使百姓安康幸福。屈原这个是进步的思想,但他急于割除弊政,触犯了楚国腐朽的贵族阶级的利益。在选拔人才上,他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提倡以真才实学来提拔人才,应摈弃贵贱之分,反对贵族垄断权位。当时,楚国朝堂上大多是安逸享乐、利令智昏的官员,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对屈原的政治改革很仇视,联合起来排挤他。
在屈原的政治理想里,是要求楚怀王也能成为像尧舜禹一样的明君,楚怀王在开始阶段为了博得一个贤君美名,也是尽力地修德明政。但做一个好君王,就意味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放纵享乐。时间长了,楚怀王也渐渐厌倦了屈原苦口婆心的“唠叨”,再加上一班奸佞小人的谗言,楚怀王开始疏远屈原。
在外交上,屈原深知秦国是虎狼之邦,主张“联齐抗秦”,在他的努力下,齐楚缔结成军事联盟。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但惧怕齐楚的合纵盟约,想方设法去破坏他们的关系。秦惠王派张仪向楚国示好,张仪精于游说,他欺骗楚怀王只要与齐国断交,秦王承诺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楚国。楚怀王起了贪心,断绝了和齐国的关系,之后他向秦国索要土地。张仪违背前言,说当时秦国只答应给楚国六里土地,哪里来的六百里?楚怀王大怒,出兵征讨秦国,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反被秦国攻取了汉中一带的地域。面对楚国的困境,齐国痛恨楚国背约,不肯派兵救援。
楚怀王懊悔没有采纳屈原的建议,出于权宜之计,重新起用屈原出使齐国。但是楚怀王并没有因此对屈原言听计从,受骗的历程还在继续着,最后一次还陪上了性命。当时,秦昭王与楚国结姻亲,让楚怀王前来会面。屈原劝谏说:“秦国狼子野心,大王不能去啊!”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亲秦派,他说不能拒绝秦国的美意。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建议,结果楚怀王一进武关,就被秦国扣留住住,要挟他割让国土。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之前出了馊主意的子兰被任命为令尹这个最高官职。这下屈原心里更加痛苦,觉得这个世道的秩序乱了,忠良贤明之人被弃用,奸佞愚昧之人反而被重用。他在《涉江》一文中写道:“乱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屈原说高贵的凤凰一天天地离去,而麻雀乌鸦却占据着殿堂,朝堂上弥漫着腥臊恶臭的气味。而我这样品德高尚、忠心不二的人,却没有立足之处,真是阴阳易位啊!屈原在很多作品里感叹君王忠奸不分,致使朝政被奸臣把持着。
屈原借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向君王吐露自己诚挚的心声,希望能以此唤醒君王。但他的一片丹心,反而让楚国君臣更加厌恶他。子兰向顷襄王进谗言说:“屈原常写文章发牢骚,抨击朝政,居心不良!”顷襄王听了很生气,他把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南方偏远地带。屈原在沅、湘一带流浪,他披头散发,形容憔悴,独自在荒草大泽中苦吟。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江边垂钓的隐士渔父,渔父问屈原怎么会沦落到这般田地。屈原说:“天下皆污浊不堪、世人皆纸醉金迷,只有我身心清明,头脑清醒,我不愿同流合污,所以被流放了。”渔父劝解他说:“这是你太执著了,道德修养高的人,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既然这个社会已然一片浑浊了,人生难得糊涂,为什么你就不能随波逐流呢?”屈原正色说:“我的清白之躯岂能受世间尘埃的玷污,我宁愿葬身鱼腹,也不沾染上恶习!”
屈原觉得和渔父话不投机,两人是不同世界的人,渔父可以看透人情世故,所以隐居世外,不问世事,落得一个安心自在。而屈原有着远大的理想,他想要复兴楚国,不愿这辈子就这样在默默无闻中度过,同时他又不能容忍世间的污浊之气,不愿与奸佞小人为伍。屈原说:“世溷不吾知,心不可谓兮!”、“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他感叹知音寥落,内心孤独,世人都难以读懂他的苦心,楚王不懂,楚国的臣民也不懂。当他听闻秦军攻破楚国首都郢时,心思楚国,万念俱灰,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他抱石跳入汨罗江中。附近的村民听说屈大夫跳江自尽了,都纷纷划船来打捞他的尸体,他们担心河中鱼虾会吃了他的遗体,都纷纷把米团投入江中。后来,这逐渐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
在屈原沉江一百年后,来了一个知音人——汉代文学家贾谊。贾谊和屈原都是文采斐然之人,且两人遭遇相似。汉文帝四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路过屈原当年流放的地方湘江,作了一篇《吊屈原赋》投于江中凭吊。贾谊深深地同情屈原生不逢时,他在文中说:“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贾谊把屈原生活的时代描述成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凤凰隐藏不出,猫头鹰高飞于空;小人得志,贤人遭谤。只有屈原清白高洁,他有如瑾瑜一样纯洁无暇,他的情怀志向可与日月争辉。整个国家都没有人能了解他,那份孤独忧愁之心又向谁倾诉!
是的,屈原生前清正廉明,独善其身,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污浊之事不肯苟且。他又不像渔父那样坦荡洒脱,可以同时容纳清浊两气,可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屈原的世界里,他只允许由沧浪的清水去洗自己的衣冠,而不会用沧浪的浊水来洗自己的脚。
一个品德纯洁的清高之人,与庸俗之人在一起往往难以融洽,生前寂寞,但死后他的懿范却可以树立起一座丰碑,让后人心生高山仰止之情。两千多年来,后人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先贤,端午节的气氛越来越热闹,为了他每年放三天假。国人在吃粽子的时候,也会缅怀一下这位先贤,平增一份爱国的情怀!“文章千古事”,功名利禄转眼即逝,唯有好文章传颂千古。世事往往是得失并存,倘若屈原一生仕途显达,身居高位,也就不会萌生出那么多忧思情怀!也许,屈原来到这个世上的使命,就是在饱受苦难忧患中,文思迸发,流泻出光耀千秋的锦绣文章!这是屈原“失”中的“大得”,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注:本文插图来自网络。)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