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运气和命运不太好,这四个方法可以增加福报

2024-10-17 08:57

人与人之间从娘胎开始就注定了有差异,有些差异是很难解析的。父母和家庭条件的不同是一种差异,运气和命运的不同,也是一种差异。关于运气和命运,为什么别人走路捡到钱,而自己走路踩到狗屎,这比较玄,很难解析清楚,终始解析了,也不一定为人相信。

明朝的袁了凡是一位读书人,还算比较有文化,他遇到了一位很灵验的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能把他考试的名次都算出来。算命先生还算定他命中无子,一辈子与功名无缘,他还命中无子,只能活到53岁。

过去的人相对比较迷信,他相信了算命先生的话。因为他是读书人,于是他从经典书籍如《孟子》找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认为生死荣辱皆有定数。

不管你持有正面的想法,还是持有负面的想法,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来证明。例如,好人是否得好报?我们的历史丰富多姿,正反面的证据都能找到不少。到底是相信正面的想法,还是相信反面的想法,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很多时候,一个人没文化不可怕。文化太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种半桶水的,他们对道理似懂非懂,说他不懂,他又懂一点,说他懂吧,又只是半吊子而已。曾经的袁了凡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道理是错的,而你选择了相信,你会很糟糕。如果道理是对的,你选择不相信,你会很失败。

后来他遇到了云谷禅师,禅师跟他讲《尚书》的道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又用佛经的道理,儒家的道理,跟他解释了一大通。云谷禅师的一番教诲,让袁了凡大为震骇,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1、立命

经过云谷禅师的教诲,袁了凡把往日之罪过、身上的不足,一一在佛前忏悔。

他开始懂得了立命,所谓的立命就是设定自己的人生状态和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他学会了发愿。发愿是佛家词汇,菩萨通常都是大愿王,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就有四十八大愿,普贤菩萨有十大愿,观音菩萨有十二大愿。发愿一般跟行善和助人结合。例如袁了凡为了求取功名,在佛前发愿做三千件好事,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后来他求子,再次在佛前发愿行三千件好事。

他还记功过格来总结和反思自己每天的行为,努力行好事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2、改过

什么是过?包括曾经犯过的过错,自身的缺点、不足之处等。

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的意思是说,有过错,不要害怕改正;如果有过错,但是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那样,大家都看得见,只要他更改了,大家都景仰他。”

王阳明在龙场给弟子的四条忠告,其中有第三条就是“改过”。

而孔子的弟子颜回“不贰过”,不会两次犯同样的错误,他犯一次错误,就知道自己的过错,然后改正,不会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

自己明明知道存在过错,如果依然不肯改正,还要坚持错误,一错再错,那是妄自菲薄,自甘堕落。

道理其实大家都听得多,而关键是自己是否真能把它们当一回事,是否能真正知道且做到。

3、积善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用因果律来说就是种善因得善果。

也许有人不相信这种因果律,认为没有科学根据。如果用科学来解析行善积德,打个比方,你帮助了100个人,当然不会所有人都回报你,而回报你的人数总有一个概率,假设是5%,意思是你每帮助100个人,大概会有5个人回报你,又假如这5个人当中有人成就非常之高,那么他就可以给你非常优厚的回报。

如果种善因是为了图报,那么这仅仅是一种交易行为,并非真正的行善种善了。种善因而不望回报,也许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候会得到回报。有时候这个回报不再自己身上,而是在子孙身上。这就是“祖宗功德留芳远”,可以荫蔽到子孙后代。

袁了凡列举了10种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4、谦德

《易经》总共有六十四个卦,每个卦都有六个爻,其中六个爻全都是吉的卦在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谦卦告诉人们,谦虚是一种美德——谦德。只有谦虚的人,可以承受福报。

谦虚的人,肯学别人的好处,别人有善的行动,就去学他,那么得到的善行就没有穷尽了。尤其是进德修业的人,谦德一定所不可缺少的。

袁了凡通过在这四方面努力,从原先算命先生算定的状态,转变成获得了功名,有了一位儿子,获得了长寿。

本文只是粗浅地介绍了《了凡四训》的这四个方法,如果要深入地了解袁了凡的故事以及对这四个方法原理的深入理解,最好找原文来看看。这部书也已经被拍摄成了电视剧。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