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的10月8日,也就是十一国庆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又一个重要的节气,那就是寒露。
说起寒露节气,不少人就会想起和它一字之差的“白露”。那么这两个节气有什么区别呢?老话说“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一起了了解下吧!
我们先来看看前半句“白露水毒死人”。
古诗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凉,水汽在夜晚凝结成露水了,因此取名为白露。
白露节气一般在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它是秋季的第3个节气,也是干支历中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古人观察发现,当斗指庚;也就是太阳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
到了白露节气,此时夏日的炎热渐渐褪去,秋天的凉意悄然袭来。而这句“白露水毒死人”说的是到了白露节气以后,此时的露水,或者是雨水是带有寒气的,并且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是不利的。
古人认为白露时节的露水带有寒气,这并非没有道理。经过一个夏天的炎热,人们的身体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高温环境,而白露的到来,气温骤降,露水的寒气容易侵入人体。
如果人们饮用或接触过多的露水,可能会引发身体不适,如感冒、关节疼痛等。此外,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白露期间,多个农作物处于生长末期,需要充足的阳光来进行最后的灌浆和成熟。
而古人还观察发现,在白露节气的时候下雨的话,往往后面的降雨较多,在民间就有“雨打白露,,天天溜路”、““烂了白露,天天溜路”等说法,都是说白露节气下雨了,预示着后面的降雨多。
然而,倘若此时雨水较多,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光照,还可能导致田间积水,影响根系呼吸,并且对秋收也不利,进而降低产量。所以,古人用“毒死人”这样夸张的说法,来强调白露时节过多的露水或雨水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再来看看后半句:“寒露水救世人”。
顾名思义,这里的“寒露水”,指的就是寒露节气期间的降雨了。古人认为,在寒露节气下雨是好事,这样的雨水还是好兆头。为何这样说呢?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今年就是10月8日寒露。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重。
但古人却认为此时的露水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寒露时节,一些农作物已经成熟并且收割了,就算此时降雨,对秋收的农作物影响不大。哪怕有些农作物还没有收割,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到了寒露节气的时候,还有不少越冬的作物要播种,或者是已经播种了,这个期间就需要雨水。
因为寒露的雨水可以为它们提供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它们发芽,茁壮成长等,让它们在冬季来临前扎根生长,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因此,庄稼产量高了,也就有了“救世人”的比喻。
这句农谚从侧面说明了寒露下雨是好事,而晴天则不好。在过去民间就有“不怕寒露雨,就怕寒露晴”,或者是“最怕寒露是晴天”等说法。
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寒露节气是晴天的话,后面就晴天多,降雨少,冬季偏暖。而寒露节气下雨的话,后面的雨雪多,冬季偏冷,这样对农业才有利。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和农作物的收成。一场及时的雨水可以带来丰收的希望,缓解人们的饥饿和贫困;而干旱则可能导致饥荒和灾难。所以,古人对天气变化格外关注,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这些富有智慧的农谚。
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灌溉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但是,这些古老的农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这句农谚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它蕴含着深刻的自然道理和人文价值。
寒露节气到了,你家乡是天晴还是下雨呢?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更新于:1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