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24-11-23 15:10

《说文:艸部》: “藉,祭藉也。一曰,艸不编,狼藉。从艸,耤声。”

译文:“藉,祭祀时垫在下面的东西。另一义说,草没有编织好,又杂多又烦乱的样子,叫做狼藉。从艸,耤声。”

《说文》艸部,形声字,今为艹部。

藉是形声字,读音为jiè,jí。有垫在下面的东西,衬垫;

同“借”,藉此,如明朝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中“苟君侯赦宥,有所藉手,以复于天王,敢不如命”。

另有抚慰、假设、假使的意思。

践踏,凌辱等意思,如《吕氏春秋》中“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其中的“藉”就是藉此的意思。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今浙江省慈溪市人。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更新于: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