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有多强?南下初期,川军精锐被打得一直在逃跑

2024-12-03 19:55

1935年9月,张国焘与北上抗日方针发生了分歧,他提出了要去成都吃大米,也就是往川陕甘一带发展,继而不同意北上。很多人认为张国焘是想避开以***军队为主导的地区,从而往人烟稀少的地区发展,虽然这确实有客观因素在内,但其实这样的说法有点片面。其实最早提出向川陕地区发展的本就是红四方面军,也是徐向前总指挥制定的战略方针,而张国焘作为当时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自然成为了最有力的支持者。

红军在行军路上

就这样由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四方面军的对手自然是川军,那么红四方面军究竟有多厉害?可以先来看看当时的将领,徐向前、许世友、王近山这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猛将,这里就要说一下张国焘想南下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在他看来川军实在太弱,红四方面军与川军历来的交手从未失败过,柿子自然要捡软的捏,正因如此在南下前期,川军无论是普通部队还是精锐部队,都被红四方面军打的一直在逃跑,很多部队基本是一触即溃,更何况红四方面军8万人,四川成都的富有正好可以供应的起这支庞大的军队,而川军在自己的利益面前自然也不会低头,就这样大战一触即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川军是如何被打得一直在逃跑的。

徐向前

南下的首要任务自然是开辟南下的通道,此时24军刘文辉部与20军杨森部已经沿着大金川、小金川把战略要点全部占领,大小金川的地形比较复杂,易守难攻,敌军只要以险为守,再配合摧毁一些主要桥梁,那么防守起来还是有十足的把握。对于当下形势红四方面军立刻发挥红军的战术核心那就是快攻!派出左右两路纵队合计大约24个团,分别从大金川的西岸与东岸两路突进,随即左路纵队抽调一部穿插至杨森的20军的结合部,这样就把20军分割,如果左右纵队突击24军顺利的话,就能顺便把20军包了饺子。

10月8日第一枪打响,但是计划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差错,右路纵队在观音桥那边强渡失败,这时的左路纵队按原定计划是右路纵队渡河成功后再行动,但如果等就会错过红军的核心武器“快攻”这一时机的突然性,因为战斗已经打响,如果不快速突破,那24军靠后两部就会向前增援,一旦战事变成红军不擅长的攻坚战就会非常尴尬。这时红四方面军立刻调整部署派第4军绕过敌前沿部队,直插志大金川西岸,来接替右路纵队的任务,进攻绥靖。随后左路纵队分开分别进攻崇化、懋功、两河口、扶边、维达、日隆关、丹巴,红四方面军也是相当勇猛,这些地区陆续被我军迅速相继攻克,这场著名的绥崇丹懋战役就此结束,总耗时长10天多,击溃敌军6个旅,击毙俘虏3000余人。这样我军南下通道和根基已经完成。

但当时懋攻这个地区实在太穷,我军想攻克天芦名雅地区,部队既能得到休整和补充,又不会立即与成都周边的主力部队交战,以免使成都地区的敌军过于敏感而增派重兵。此时的川军也不会坐以待毙,在成都周围开始了布防,川军主力也开始往成都方向集结,因为了解到了红四方面军的战略意图,刘湘在这片区域放下了手里的两张王牌,其中一个是杨国帧的教导师,另一个就是郭勋祺的模范师。此时的川军已经集结了20多万,与此同时薛岳的部队也在成都周边纵观战局的发展随时待命。

郭勋祺

此时红四方面军的目标是占领以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地区构成的川西平原边上的山地一带,随后派出牵制部队佯攻成都北部以扰乱敌军分析我军的作战意图和减缓敌军的相互增援。随后我军主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进攻天全、芦山和宝兴,这样做也是先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薄弱之敌,随后全力吃掉杨国帧的教导师和郭勋祺的模范师这两大精锐。

10月24日中路纵队的88师率先进攻夹金山山脚的守军,没想到守军抵抗不到三个小时就跑路了,随后李先念带着中路纵队一部翻山越岭去打西河,击溃敌军三个团后已经逼近杨森部主力,此时盐井坪的敌守军见势不妙立刻跑路到了杨森部主力宝兴县,这样宝兴县几乎集结了溃逃敌军将近8个团,慌乱的敌军立刻炸毁桥梁以拖延我军锋芒,然而我工农红军不会被一座桥挡住,我军迅速架起浮桥对宝兴县守军进行了进攻,但双方激战两个小时左右的时候,敌守军突然发现侧后方居然也出现了红军的进攻部队,顿时军心大乱,再次向南溃逃。其实我军早就发现宝兴县东边山地根本就没有防守的敌军,继而早已派我军一个团从上游渡河,翻山越岭迂回到了敌军的侧面,这也算是我红军的传统技能了。

此时我军不给敌军喘息,追着溃逃的敌军直接拿下灵关与两河场,这两个地点被拿下保证了敌军没有时间和空间向北派兵增援,现在宝兴县溃退下去的敌军和杨国帧的教导师都在芦山县。此时杨国帧的教导师也玩起了口袋阵,在东西山头布阵下套。杨国帧的诱敌小队与红军先头部队接触,边打边退,引诱我军深入,可此时红四方面军迟迟不进入全套,两个山头上的敌军瞪大了双眼,准备渴望计划的成功。此时东侧山上的敌军注意力全都在西面红军,不料红军93师的主力部队从敌军北部开始了进攻,本想打个双面伏击战的杨国帧,自己的北面突出部却遭到了来自北部和西侧红军的夹击,突出部也顺利被我军吃掉。而由于杨国帧的教导师第一旅在东面山上的防御工事全朝西修筑,根本没有防御北面的工事,一触即溃的第一旅向芦山县溃退下来,此时杨国帧站在城门楼子上拿着望远镜看着第一旅快不行了,马上派独一旅的旅长带着自己的第一团前去救援,这个旅长非常有“战术”,接到命令时他标志性的把军帽往地上一摔说:“跟他们拼了!”,可马上要上战场之前,却一病不起,躺在了床上,就在红四方面军与敌军对峙时,一天晚上芦山城突然着起了大火,敌军从上到下的军心更加不安,我军利用这一时机快速猛攻,随即包围了芦山城。

这时大家可能会问,之前宝兴县溃逃而来的敌军去哪里了,这里各种资料也没有说,估计是又跑路了。此时的杨国帧发挥了教导师该有的精神在军队上线不停的放话说要与芦山城共存亡,但他又不停的加紧派兵占据南边要道,以便逃跑顺利。但此时的杨国帧并非不想垂死挣扎,因为他的东面有一股援军正在赶来西面还有郭勋祺的模范师的两个旅,他分析如果郭勋祺的部分部队可以袭击灵关镇(红四方面军中路纵队的主力就在这里),再加上东面援军一部分前来救城,一部分袭击芦山城正面红军的侧后方,那么芦山城正面的红军一定会向后撤退,这时可解他的被围之困。但有想法总归是想法,在他东面的那股援军早已被红四方面军的分路部队全部吃掉,那么郭勋祺的部队杨国帧还能指望得上吗?让我们来看看左路纵队的进攻情况。

左路路纵队先是击溃邓锡侯的一个旅,随后抽出一部分部队去打百丈关北面防守的邓锡侯部,这样做可以保证我军侧后方的安全,也可以为后期的百丈关战役做铺垫,打仗就像下棋,只看一步者虐菜,看三步者争雄,不得不说红军作战指挥真的是细之又细,如此细致的作战方案,那些酒囊饭袋的军阀怎么可能是我军的对手?此时右路纵队向下直插,刘文辉部大约6个团的兵力基本属于一触即溃,不得不说刘文辉这支部队简直不堪一击。随后罗炳辉带着部分部队去牵制泸定方向的敌军,以防我军后面攻打天全的时候被敌人从后方打击。许世友的第四军直接向天全突进,在天全前面紫石关这个地方防守的是袁国瑞的部下李全山,起初李全山是全力抵抗的,因为那里的地形对防守非常有利,但这李全山摆的阵地战,我军怎么可能盲目进攻,没错我军再次从右侧山地迂回绕到了李全山阵地的后方,这一下敌军阵地瞬间溃败这个李全山别的行不行不知道,但论逃跑他比谁都会跑,而且跑起来很拼命,看来人的极限都是被逼出来的。就这样李全山被许世友追着打,李全山就一直疯狂逃跑此时这些军阀的行军速度极快,但是他们光有速度却没有意志,李全山很多部队跑不动了,听说红军优待俘虏,就干脆原地躺倒投降,等着被俘,就这样第四军一直追到了李全山与袁国瑞旅会合,可是袁国瑞这个旅也顶不住许世友的进攻,随后袁国瑞和李全山就一起跑,俩人一路跑到了天全城下,这里是郭勋祺的模范师守城,郭勋祺以害怕这股溃逃的军队里面会有红军做为理由,拒不开门。随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许世友

郭勋祺不仅不让袁国瑞和李全山进城,反而让他们回头占领天全城的前沿阵地以拖延红军的进攻势头,袁国瑞和李全山一合计,这不是把我们往死里逼吗,两个人这下急眼了,后面有追兵,前面不开门这可怎么办?随后他们做出了一个战略决定,你们会觉得袁国瑞会让李全山去顶住红军吗?错,袁国瑞还是爱惜这个部下,虽然急了眼,但袁国瑞的急眼并不是回头占领阵地,而是趁着夜色悄悄的绕过天全城连夜逃走了,袁国瑞的明哨、暗哨居然都没有发现,不得不说这迂回穿插功力如果用在战场上而不是逃跑上估计还能多守住几个小时的阵地,不扯远了。言归正传,现在许世友的第四军两个师已经与郭勋祺的模范师正面对峙,许世友的第四军与郭勋祺的前沿试探性地交火了几次,发现效果不大,毕竟王牌还是有点王牌的样子,不能再次一触即溃了,郭勋祺也是非常自信,因为自己在天全城前方的天险部下了重兵,并且有两道封锁线,许世友见正面进攻效果一般就连夜派出侦察连悄悄的绕过敌军前沿,半夜摸到了郭勋祺的二线高地,作者也非常疑惑这天天打仗的阵地,这些哨兵难道都是摆设吗,暗哨趴着睡觉,明哨站着睡觉?这支侦察连非常神勇,他们不仅在敌人没有发现的情况下绕到了二线防御阵地,并且趁着敌军还在梦乡中的时候俘虏了敌军的一个营的部队,这难道就是特种兵的前身?就这样这支侦察连就在二线阵地撕开了一个小口子,将二线阵地分割开来,右可与正面主力夹击歼敌,左可进攻二线阵地的残余敌军部队,但这些军阀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弱的多,让我们来看看后面的战况。第二天许世友立刻下令部队从正面开始进攻,此时趴在山头上的侦察连从高地后发起了进攻,而且只是发起了小股火力的打击,二线敌人就以为红军的主力部队又绕后了,此时敌军前沿阵地再次发挥优良传统,他们发现后方又被打了,那我们前沿岂不是要被包饺子,就这样立刻又跑了。这就是郭勋祺的模范师的部队,作战精神也非常的“模范”,许世友随即攻克山头高地一部分,虽然天全城已是嘴边的一块肥肉但毕竟城内的郭勋祺部队主力还在,且装备好于我军,攻城这种攻坚战也是我军不太擅长的,就这样此时王近山带着一股部队再次从上游迂回,在山路急行军马上来到了天全城的南部,并马上攻进了天全城内,郭勋祺见情况不妙,没错再次发挥“优良传统”,带着部队逃向了洪雅

好了,左右纵队的进展讲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杨国帧的处境了,现在杨国帧的局势已经非常明了了,东面的援军被我军左路纵队已经全部吃掉,增援这种事已经成为天方夜谭,最后的救命稻草郭勋祺的模范师也已经逃走,现在的杨国帧也只剩自己在芦山苟延残喘。此时许世友派第四军一部朝芦山城方向前进,配合中路纵队进攻芦山城,杨国帧见大势已去又发扬军阀的“优良传统”之一,连夜逃跑了。到这里,红四方面军已经拿下天全和芦山。这两支川军在这一带的精神支柱全都纷纷逃跑,此时川军的其他各部见精锐王牌纷纷逃走,军心动摇,也无心再战,这导致各处敌军战斗力极为薄弱,开始消极抵抗,许多地区基本都是一触即溃,随后我军迅速拿下名山,总体来讲前期战事红四方面军非常顺利,至此我军已占领大部分地区,与百丈关对峙。但我想说的是,大家不要觉得进展顺利是因为地方军阀非常弱,这虽然是其中一部分原因,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军指战员的战略战术和坚强的意志,以及英勇无畏的将士们,正因为我军的战术打的敌人非常慌乱,才使得这些敌军看似脆弱不堪,一触即溃,如果一直都是阵地战、攻坚战那还真要费些力气,这也是南下后期所遇到的困难。好了,我们继续回到战事。

但此时张国焘对于最初往川西平原发展的战略方针再次做了改变,他现在想往西边的西康发展,准备拿下康定和泸定这一线的区域,那么徐向前和陈昌浩是不同意的,一是康定那边气候寒冷,红军本身对于过冬的军备就不足,二是那里无法补充军备物资

就在战略方针出现分歧的时候,川军的刘湘也狗急跳墙了,他发出了“同舟共济”的口号,在成都的西侧集结了16万余兵力,与此同时薛岳等***主力部队也在往这一带集结,而百丈关这个地区的地形地貌会对红军不利,大部为平原,也就是要从山地运动战转为阵地攻坚战,这对于缺少重武器的红军来说是艰难的。我军擅长的迂回穿插战术在这一带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甚至无法使用,而敌人如此囤积重兵的地区的后方也不再是弱点。

百丈关这个地方是肯定绕不开的,百丈关是由西线进入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者,必得成都无疑”的说法,但是刘湘的川军以及蒋的精锐部队一定不会让百丈关再次成为逃跑的起点。

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的第四军和中路纵队对朱家场和太和场的敌军发起了进攻,一天的时间就已经占领了这一带地区,这里大家会有疑问,刘湘和蒋集结的精锐部队为何依旧不堪一击呢?因为这一带只是敌军暂编第二师两个团,战斗力自然不高。不过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还是非常之强的,16日时击退百丈镇守军,并坚守百丈镇,击退了敌6个旅的轮番进攻,随后占领黑竹、王店子等要地,即便红四方面军的进攻很勇猛,但在敌我双方兵力和装备极其悬殊的情况下,进攻势头被逐渐的减弱。19日敌军见我军行军疲惫且弹药匮乏的情况,对我军开始了大规模反击,从三个方向反扑我百丈关地区的突出部,战斗异常惨烈,我军指战员忍受着饥饿与寒冷,与敌人彻夜激战数日,有子弹的向敌人射击,没子弹了就与敌人进行残酷的白刃战,许多战士为了守住阵地用最后留给自己也留给敌人的手榴弹拉响,与敌人同归于尽,双方在百丈关地区激战7日,我军击毙、伤敌约15000余人,但我军自身的减员也非常严重,部队减员,长久的阵地战使战士们非常疲惫,最终在主阵地失守的情况下,撤出了百丈关地区,最后南下的红军减员致半数,由最初的8万余人减员致4万人左右,此次南下行动遭受到了失败。

那么百丈关战役究竟有多惨烈呢?时过境迁,后来在百丈关地区,能看到的战争阵地上所构建战壕就有上千条,当地生活的居民,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也说过,当时出去放牛的功夫就能在地里挖出六七个蛋壳,可见当时的战斗激烈程度。当时刘湘和蒋动用了共10个旅左右的军队,加上无记的飞机和大炮,对红军阵地进行地毯式的轰炸,以便如此,我军依旧顽强,奋勇杀敌,总共歼灭敌人4万余人,重创敌军一个炮兵旅,甚至手握轻武器,重武器嫉妒缺乏的情况下还击落了敌军两架飞机。

那么这次南下为何会以失败告终呢?首先这本身就是张国焘在前期非常顺利的情况下,到了最后开始进军川西平原的时候临时变卦,本身想往东,现在又想往西,这让全体指战员颇感迷惑,为何总是出尔反尔,如此重大的战略方针为何怎能说变就变,而且当时蒋在南方的巩固地位是以军队的力量而定的,蒋的大部分主力精锐均在南方部署,对于南方出现的突发事件可以做到快速应变以及调派军力,并且选择成都地区也是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利益根本,川军立足的地方怎能如此轻易的让人,这也是为何红四方面军在前期势如破竹,基本将战场变成了敌军的逃跑战场,当我军已经打到成都名门百丈关的时候,敌军开始了所谓的“同舟共济”,早在南下之前,刘湘就对参战部队放话:“我们的原则是,红军只要不危机我们的政权生命,我们就与之虚以周旋,保存实力绝不预支对抗,如果真要深入腹地,那就只有不惜忍受蒋的控制,与之死拼到底,在同归于尽中谋求生存”,显然直至百丈关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刘湘在成都的生命根基,再加上蒋深知四川的重要性,更是支持刘湘,所以有了后盾的刘湘也不再逃跑。蒋当时的战略是要以四川为战略大后方与日军抗争,前期蒋坐观红军与川军的争斗,派遣薛岳等军队随时出击,准备坐收渔翁之利,但蒋没想到刘湘的川军如此不堪一击,一触即溃,才不得以在百丈关出兵帮助刘湘,加之红四方面军长久作战,一路的根据地多为贫乏之地,补充不足,行军疲惫,又碰上了百丈关的平原地形不利于我军作战,使得百丈关战役失利,而后直接导致了南下的失败。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