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梁菽 ⻨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这是在进行一种常识性的教育,教给孩子首先一年有四季,春夏 秋冬,有四个时节不停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应乎中这三个字,这里边的“中”,有什么深意吗?战国的时候,古代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了进步,就出现了一种说法叫四极。东方大海, 西方流沙,北方千里冰雪,南方千里炎火,这叫四极。古人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是随着中外交流史的推进,一步步增加的。“应乎中”这三个字对我们的影响很大,通过北京城做例子,我们就能明白。 北京城的中心在紫禁城,紫禁城的中心在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在皇帝宝座,都是“应乎中”,对应着中间。这样的一个结构,就表明中国古代,“应乎中”在古人心目当中重要性有多大。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讲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观念对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实在是太大。就这一个五行的问题,吸引了无数学者毕生的精力,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里只能努力地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大家做个说明。五行,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是相克的顺序排的,倒过来就是相生。这都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古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当中得到了一些知识,发现可以解释自然界的情况,就把它固定下来。五行学说原本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或者说一种工具。水、火、 木、金、土对应的数字是一、二、三、四、五,那么我们讲有五脏,就是肾、心、肝、肺、脾。五官,耳、 舌、眼、鼻、唇。五味,咸、苦、酸、辛、甜。五情,惊、喜、怒、悲、忧。五色,黑、赤、青、白、黄。这样的五个数字可以举好多好多,每一样东西对应于一个五行里面的一个元素,同时对应着一个数字。这样就已经形成了一张无所不在的网络,笼罩住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的五行学说还有一个巨大的特色,它居然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一整套政治学说。比如,秦朝是水运或者水德,所以他对应着的颜色是“黑”,所以秦始皇的衣服一定是黑色的。中国不是每一代皇帝都穿黄颜色的,黄颜色是对应着一种德,你在五行当中对应哪种,你穿哪种颜色。
“本乎数”就是讲,比如秦朝的水德对应六,六六三十六郡。那么汉朝是土德对应五,所以有一段时间它的年号都是五。再比如,宁波拥有一幢闻名世界的藏书楼:天一阁。为什么叫天一阁呢?实际上,藏书楼最怕的是火,火一烧就烧完了,所以它希望有水,希望这个藏书楼有水命。古人比较含蓄,因为,天一生水,天对应的一,对应的是水,它是严格对应的,所以这就是“本乎数”。古人相信天和一这样的一种跟水的关系, 所以它叫天一阁,叫了天一阁以后,这个楼倒好像是没着过火。
在古人眼里,五行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五行也包含在世界万物当中。古人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发现了这五种要素之间的某种表面的关联,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把它认 定下来,根据他们当时的认识水平,用它来解释世界,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古人受到他们时代的限制,而我们生活在现代,我们生活在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发现古人五行学说里面合理的成份和某种哲理性的思考, 去了解古人解释世界、了解世界的这种努力,这种求知的欲望,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如果我们接过古人五行学说,但是去做某些迷信的事情,那么恐怕连我们的古人都会嘲笑我们。
在传统的中国,有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以五开始的,对应于五行,那就是仁义礼智信,“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仁义礼智信,分开来讲,在诸子百家里头,早就已经有了。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了这样的排列的,成为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一个系统,这是汉代儒家学者的工作。当时叫五性,就是五种最重要的性质。汉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白虎通》经典的解释,仁,仁爱;义,得体;礼,合乎规范;智,明辨是非;信,专一守信。后来大家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样东西应该是经久不变的,应该是超越一切时空的限制的,它是永恒的,所以把它叫五常。这个先后的次序是不能乱的,按照儒家的解释,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仁者爱人,一种爱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仁,这个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好人过去叫仁人,讲仁义的人。好的政治叫仁政,好的声誉叫仁声。
仁义礼,后面接着的是智和信,这个顺序不容紊乱,因为这里边就有传统中国思想的一种精义在。按照儒家思想,智慧和守信是好东西,但是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仁义礼为前提,智和信可以是很可怕的。有智慧反而做更大的坏事,更能够掩盖做坏事的痕迹。
下面讲一个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这个信字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成语“情同朱张”。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姓朱,叫朱晖,一个姓张,叫张堪。张堪很早就知道朱晖很讲信义,但是两个人原来并不认识。后来两个人有机会到太学里边作为同学才熟悉起来,但也并不是来往很密。同学了一段时间,两个人学业有成,要分手各回家的时候,张堪突然对朱晖讲,说我身体不好,今天我们俩同学的缘分到了,我们俩要分头回家了,我有一事相托。朱晖也摸不着头脑,张堪接着讲,假如有一天我因病不在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儿。当时两个人身体都很好,朱晖也没当回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承诺。但是分手以后,果然,张堪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子和孩子,生活非常的艰难。这个消息就传到了朱晖的耳朵里,朱晖就不断地给张堪的妻子和孩子以资助。年复一年,这就弄得朱晖的儿子不理解,就问爸爸说,父亲,您过去和张堪并没有什么深交啊,您怎么对他的家人如此关心呢?朱晖的回答,是的,我的确跟张堪不是相交很深的,但是张堪在生前曾经将他的妻儿托付给我,他为什么托付给我而不托付给别人呢?因为他信得过我,我怎么能够辜负这份信任,我当时没说什么,实际上,我在心里已经承诺了,所以我要守信,履行我对张堪的诺言。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更让人感动的还在后头。因为朱晖在家乡是一个非常扶危济困的人物,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晖的为人。那么在古代褒扬和奖励你的一个办法就是让你的儿子也出来当官,征辟你的儿子。到了这个当口,征辟朱晖的儿子,给你一个当官的机会,朱晖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我的儿子才华、本事都不太够,他在家里待着还不错,如果您要让他当官的话,我向您推荐一个故友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勤奋,非常守礼仪,是个可造之才。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晖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非常勤奋踏实,为民众做了好多好事。我想这个故事足以说明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是多么看重一个信字。这里头并没有合同,并没有文书,甚至没有一句公开说出口的承诺,但是朱晖这么去做了,我想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反思的。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这个六谷没错,五谷也对的, 黍和稷只不过是同一个品种,就是我们讲的黄米,现在大概没什么人吃了,咱们现在都吃白米。这黄米里面分两种,比较黏性的叫黍,比较筋性的叫稷。那么这两种并起来算一种,也叫五谷。
讲完了六,理所当然就得讲七。“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七情,喜,喜悦;怒,愤恨;哀,忧伤;惧,恐惧;爱,爱恋;恶,厌恶;欲,欲望。只要你是个正常的人,你都会有这七种情感。 但是,儒家认为,虽然这七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但你却要对它有所节制,用理智去制约。人的情感终究需要用理智加以制约,这就是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一方面肯定人的正常的情感,需要 发散,需要宣泄,需要表达,但是有个限度,要符合礼仪。儒家学说的这部分内容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有参考价值,而在现代社会,特别需要控制的是一种对物质的贪欲。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应该受到理智的制约,否则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有可能造成情感的失控。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范进20岁的时候就开始应考,连续考了30多年,名落孙山。家里本来就不富裕,因为他把全部心思放在科举考试上,没有空去照料生计,所以家里已经很破落了。他娶了一个太太,是一个屠夫的女儿。终于到51岁那年,总算考取了一个秀才。其实范进接着第二年再去考举人的时候,他自己没报太大的希望。他岳父也讲,我看你考了个秀才就不错了吧,回来招几个学生教教,也谋几个银子,你这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你还想考举人,考中举人就叫老爷了。哪知道,范进这好运一来没个头,举人也考取了。他接到了喜报以后,两手一拍,笑了一声,我中了。然后往后一摔,晕过去了。旁边的人一看,这是举人老爷晕了,赶紧给他水喝,把他给弄醒。弄醒了以后,范进又跑起来,一面拍手一面大笑,哈哈哈哈,中了中了,好了好了,我中了,笑着往外飞跑。这一跑,一跤摔在池塘里,范进从池塘里站起来,两手沾满了黄泥还在那儿拍,说我中了。他疯了。这个故事是很凄凉的一个故事,范进在长期失败以后,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成功,他的情感没有办法控制,控制不了自己的喜,所以疯了。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批判传统科举制度的残酷无情。但是换个角度看一看,难道不也可以说明人的情感应该接受理智的制约吗?
讲完七以后又得讲八,八音。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古人更是把音乐作为贵族弟子的必修课。“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这里讲的八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按照制作乐器的材质进行分类。匏是指用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就是用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革是指用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木是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有一种叫敔,在华山一带,有一种老腔,在演唱的时候会有一个人扛着一条板凳,一块木头,在那儿敲,这个就是,在老腔里面保留着中国古代用木器做打击乐的痕迹;石就是玉制的,比如磬;丝就是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琴、 瑟;竹子就不用说了,笛子都是。
对于音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知音,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顶级的音乐家,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他为了使自己的琴技能够更上一层楼,经常带着琴到河边没有人的地方去苦练琴艺。有一下雨天,俞伯牙坐船沿着江慢慢漂游,一边欣赏淅沥淅沥的雨声,一边情不自禁,拿出琴演奏起来。过程当中,俞伯牙突然发现,自己的一根琴弦弹了一下,他马上就知道有人在偷听他弹琴,俞伯牙抬头一看,发现岸边树林旁边蹲着一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当然就是钟子期。俞伯牙请钟子期上船,说您那么喜欢听我的音乐,那让我为您演奏一曲。演奏完一曲以后,俞伯牙问钟子期,你什么感觉?钟子期说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俞伯牙大惊,他弹的正是《高山》,俞伯牙觉得太奇怪了,那我再为您弹一曲,您再听听看。又弹了一曲,钟子期的回答是多么浩荡的流水啊,这俞伯牙服了,他弹的曲子正是《流水》。这就是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两个人相约,俞伯牙说我要出去旅游,等我回来以后,我到您府上拜访,我再为您演奏。等伯牙旅游回来的时候,钟子期去世了,他们两个没有能够再碰到。俞伯牙按约到钟子期家拜见的时候,看见的是钟子期的坟。俞伯牙带着琴,在钟子期的坟前,再演奏了一曲,非常的凄凉、哀婉,演奏完了以后,伯牙把自己最珍贵的琴在钟子期的坟前摔烂了。从今往后,俞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这就是“伯牙摔琴”的故事。
接下来就到了单数最大的一个数:九。在中国古代,九这个数字被认为是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古人以九为大数,汉语中关于九的词汇也很多,比如九五之尊,九霄云外,九牛二虎等等。而在封建社会还有一个 词与九有关,那就是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就要株连九族。“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这里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九族。 九族的亲戚关系和中国古代的礼制和法制关系密切,一人犯罪的话,最重的刑罚是诛九族。灭九族已经够残酷了吧,可是大家知道秦始皇还经常夷三族。李斯被腰斩,李斯就是被夷三族。三族是指父系的九族,母系的九族,妻家的九族,所以是几千口人杀的,这是非常残酷的。而到了明朝以后,杀九族还不过瘾,才有了十族。加上老师一族。所以在明朝,招学生的风险很大,当然学生拜老师的风险也很大,如果你拜一个老师不巧被杀,哪怕你毕业了,我也给你揪回来杀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当中很残酷的一面。
更新于: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