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产生,学术界至今处于争议之中。
史学界认为:“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等近乎五行推运的说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五行学说,成为阴阳五行家。”①哲学界认为:“五行的明文见于《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墙。”易学界认为:“五形学说是与阴阳学说同步产生的。”
l)五行属性 汉董仲舒在《尚书·洪畴》中将五行抽象为五种物质属性,不仅仅是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归纳客观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元”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五种“元”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这个观念是朴素而又唯物的,与近代科学“元素周期表”和“物质不灭”规律极其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一具有生发、发达的特性;
火一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
土一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
金一具有清净、收杀的特性;
水一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2)五行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规律。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生的关系中,具有它生、生它,即顺生、逆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逆生,又叫亢乘,即五行亢乘。
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抑制的意思。同样,相克的关系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顺克、逆克两个方面的关系。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规律为“顺次相生,隔一相克”。古称“比相生,间相胜。”顺时针为顺生、顺克;逆时针为逆生、逆克。即:水木火土金五者,相近的依次生成,水生木,木生火……依此类推;五者又间隔一个相克,如水克火,木克土,直至金克木……周而复始。这种生克关系是固定的,“逆之则乱,顺之则治。”
为什么五行会“顺次相生”呢?古人认为冰能滋润树木;木能燃烧产生火;火能使燃烧后的东西变成灰土;土里面能找到金属、矿物;寒冷的金属表面润泽,能产生露水,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属遇热溶化后变成液体状态——这样形成一个促进性的循环。
为什么五行会“隔一相克”呢?古人认为:水能够灭火;火能够熔化金属;金属制品能够砍伐树木;树木的根能够穿透土壤;土能够吸收水份使之消失——这样形成一个抑制性的循环。
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一个循环链,周而复始。现代科学发现的元素周期规律证实了中国古代五行周期变化的合理性。五行与阴阳结合,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风水学,乃至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如:中医、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等学科的总原则。有了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推动和维持一切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变化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