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朝】“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这舆论掀开了武媚娘称帝的序幕。
唐高宗李治驾崩之后,武则天顺利地“临朝称制”,然而,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都没有能挡住武则天通向唐王朝权力顶峰的步伐。武则天筹划着从掌握最高权力的幕后走到舞台中央,于是,载初元年(690年)九月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舆论。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有一段记载:
“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馀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许;擢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馀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戊寅,群臣上言:“有凤皇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
在当时,没有政治根基的李旦登基,朝廷的最高权力掌握在武则天手中,为何会出现这样一个“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的说法呢?
非常明显,朝中有官员为了奉承、讨好武则天故意放出来的舆论,甚至还可能是武则天授意的。
这传言称,载初元年(690年)九月,朝中诸多官员,还有宗戚、四夷首领、沙门、道士等,皆向武则天请求改国号为“周”,并赐皇帝姓武。值得注意的是,连皇帝李旦也自请赐姓武氏。
朝中群臣以凤凰飞入集上阳宫,赤雀数万集朝堂的瑞祥之兆为由,奏请武则天改国号,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武则天不再婉言拒绝了,她决定实施她早有谋划的称帝计划。
九月九日,武则天登上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并定都于洛阳,称洛阳为“神都”。同时,改长安为陪都。同样在九月,武则天便上尊号为“圣神皇帝”,“以睿宗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不久,武则天下旨在神都立武氏七庙。(参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
一路走来,武则天先是劝唐高宗李治“废王立武”,除去王皇后,成功地夺得了皇后之位,接着,他被封为“天后”,代理“天皇”李治打理朝政,并于上元元年(674年)十二月,上“建言十二事”,李治对其建言悉数采纳,下诏颁布施行。李治病危时临终立下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裁定。李治驾崩后,李显即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她以李治的这一遗诏为由,成功实现了‘’临朝称制”,成了幕后执掌皇权的皇太后。
而“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舆论出现后,她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央,不再藏于幕后了,李唐王朝被她变成了武周朝,她作为“皇后”不满足,作为“天后”也不满足,作为“皇太后”也不满足,终于让李旦成了皇嗣,并赐姓武氏,而武则天自己成了“圣神皇帝”,武周朝的女皇辉煌登场。
客观地说,在整个武周朝,武则天的政绩总得来看是值得肯定的。她很有政治智慧,明察善断,在用人政策上,量才用人,知人善任,开创了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对唐朝的吏治政策进行大胆革新。武则天善于用人,在整个唐朝,武则天算得上是很知人善任的。他善用有智慧很能干的大臣,如用狄仁杰、张说等重臣,她还用了魏元忠、张柬之、崔玄暐、姚崇、宋璟、张九龄等,武周时期,人才济济。当然,她很敢用头脑好但手段狠毒的权臣,比如,他重用酷吏来俊臣、索元礼、周匝或李义府、薛怀义等狠毒人物,用手段毒辣的权臣为她整治朝廷,监视群臣,她还真有一套非常狠的统治手段。
当然,武则天政绩显著,在经济方面,她奖励农桑,关注民生,使民众生活得到改善;在对外关系上,她强化了军事力量,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在朝局方面,除了她晚年身体衰弱之外,从李治时期一直到武周朝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她所掌控的权力是最为稳固的,无论是李唐皇室成员还是朝中元老大臣都没有能动摇武则天的最高权力,一大群李氏皇室成员和朝中男人们,都只能面对武则天这位女皇而俯首臣听命。
当然,为了争夺或巩固权力,武则天大肆杀害唐朝宗室成员,兴起“酷吏政治”,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也不放过。在这方面,她心狠手辣的冷血女政客,是铁血政治的突出代表。而且,她在晚年时豪奢专断,导致弊政突现,最终使武周朝走向衰败。#话说唐朝!##话说唐朝##睁眼看唐朝历史##武则天#
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 包括/图片/视频/个人隐私等信息 )请来信告知,本站收到信息会尽快处理并回访,联系邮箱:laodilailiao#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