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民间独特习俗

2025-02-28 16:33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二月三,“强盗攀”祁县民间独特习俗

二月初三,似乎没有一个节日在这一天,而祁县人都这一天却很重视,有着吃饺子的习俗。这个习俗是自古流传下来,饺子在当今是普通不过的食物了,可是在旧时却只有过年过节、生日满月等重大节日才有的食物。

按照习俗,这是年后第一顿的饺子。一般节日都有祭祀神灵、先祖等原始的文化与风俗,可是这一天却有一点特别,有着 二月三,强盗攀”的传统民俗谚语,这里的“攀”是牵扯的意思。通俗说是“二月三,包饺子,捏家盗嘴”之类俗语。过了有点荤味的正月,进入二月,民间流传着“二月一吃煎饼、二月二摊和(huo,玉米粗面做的煎饼)儿、二月三包饺子”的民俗谚语。

乡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期望新的一年不受强盗牵累。在祁县民间流传着“二月二,狼虎吃了大伯儿,二月三,强盗攀(牵累),二月四,强盗过来漆个字,二月五,出门碰上爬地虎,二月六,外面死了家里哭,七翁八婆九女婿”等俗语。

此外祁县旧时这一天还有“二月三,祁县东门外把会赶”,这就是这一天旧时祁县城东门,即城东关文昌庙庙会,是当时瓜菜种籽的大交流会。后来东关改建成农贸集批发市场,庙会随之也取消了。

本村赶庙会的忙比过年还甚

白丽萍

每年的庙会,除了有一天热闹的集市,还有更热闹的活动——唱戏。少则七场,多则十场。初三晚上的头场戏,如同一桌大餐的凉菜,是吊人胃口的,出来表演的大多是一些二号演员。头号演员都是在赶会那天才上场,赶会这天中午和晚上的两场戏,一般由村里懂点戏曲又有名望的人来点,这些戏即是村民们喜欢的,又是剧团倾力打造的精品曲目,因此担任主角的大多是剧团里的台柱子。演员们唱得卖力,观众也毫不吝啬自己的喝彩,时不时地叫两声好。叫好声越多越高,演员就唱得越动情越入戏。农村人不兴鼓掌,觉得鼓掌太过矜持,在他们的眼里,扯开嗓子叫好才是最热情和最痛快的。连连不断的叫好声,附和在演员咿咿呀呀的唱腔中,才是唱戏看戏的过瘾之处,也是高潮之时。所以初四那天的戏宛如大餐中的主菜,硬道、实惠、味美。初五一天的戏,是初四的延续,上过台的演员在观众心中已经有数,观众边看戏边对某个演员评头论足,并对自己喜欢的演员有所期待。即使自己喜欢的演员换了角色, 观众也能认得出来, 并再次为他们的唱功叫好。初六那天,中午是古装戏,晚上则是年轻人爱好的歌舞晚会,这是近十几年才兴盛起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喜欢古老的戏曲,而更喜欢流行的摇滚歌舞。因此,最后一晚的歌舞就成了这三天半中的又一高潮,当然,这一高潮也让一年一度的庙会戛然而止。

戏台搭在村部的对面,这是村子的中心位置。这时村部的各个办公室就成了演员临时休息或候场的地方。台子搭得很简易,用土著起两米的高台,用盖楼做脚手架的钢管把高台围搭起来,外面罩上厚厚的帆布,就是戏台了。因为年年要搭一次,所以那个土台就永久地留在了那里。其实,村里原来是有戏台的。我小时候听父母说,村里的那座古戏台相当气派,十里八乡都找不出我村这样一座戏台。一个村有戏台是极为自豪的一件事,那是物质富裕精神文化充实的象征。可是,我们村的这座古戏台,在“***”运动时,被一个挨整的人一把火烧掉了。纵火人的下场如何,后代不得而知,而那座令村民扬眉吐气的古戏台化作了历史的灰尘,只留在一部分老人的记忆中。

初三晚上我回了家。进入暑假,我反倒比平时还要忙碌,我在一所民办学校里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六个班的课程,每个班隔一天上一次课,天天有课。我的忙碌母亲是知道的,所以,母亲可能没有指望我回去。

走进村子,已是夜里的九点多钟。新盖的小区里正在放电影,稀稀落落地坐着几个人,他们的注意力似乎不在荧幕上,只是在聊天。高音喇叭里传来铿锵的锣鼓声,不知唱的是哪一出戏,只听出是晋剧。母亲没去看戏,正在厨房里炒肉,弟媳上夜班。我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做的,母亲说弟媳早已准备好了,都是从汇龙批发市场买回来的熟食,放在冰箱里,明天拿出来稍作加工就可以了。

庙会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它由佛教“斋会”衍生,经过长期发展,它已由原来单一的敬神和酬神活动逐渐发展成为集敬神明、通商贸、供游乐、访亲友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活动,从而也对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人们管这种与贸易集市、文化演出结合在一起的“斋会”叫庙会。老百姓来逛庙会,不仅能买到所需的物品,还能观赏到各类民间文艺演出,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活动。晋商庙会博物馆位于祁县郜北泰山庙,地处祁县县城东南,每年农历四月十八的泰山庙会称为晋商第一庙会。郜北东侧子洪口曾是晋商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万里茶路的必经之地,是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晋商庙会博物馆陈展有晋商文物和山西省著名庙会的内容。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终年勤劳,不敢游惰,在这种社会生活方式之中,民间百姓的娱乐活动是相对有限的,但人们潜藏于精神深处的娱乐愿望是不会泯灭的,而庙会中出现的一些娱乐活动便成为百姓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庙会中的戏剧、秧歌、社火及其他形式的娱乐节目使那些平日为生产、生活忙碌的百姓们的精神得以松弛,这些娱乐活动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成为与会者,既增添了庙会的喜庆热闹气氛,又活跃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不断扩充了庙会贸易的规模。在祁县的庙会中,很多村镇均有戏剧、秧歌等各种游艺活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活动,如正月二十五里村大寺的风筝会等,届时庙会上人潮涌动,载歌载舞,笙簧叠奏,煞是热闹。

祁县春节文化之小年(年前)文化主要指腊月廿三到除夕,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人们也开始收拾家了。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乡间流传有句谚语世代相传:“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割成对子写上字;二十五,擦抹打扫寻笤帚;二十六,割上几斤肥羊肉;二十七,关住门子洗了足;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上罈罈打上酒;三十日,角儿(饺子)捏下三笸箩。”这也成为家家户户迎接大年的日程表。其中,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在当地流传极广。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祁县土话为西瓜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祭拜灶王爷具体操作方式: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以上由祁县乡土编辑

孔瑞平说过年

岁月点点滴滴地滑落,在平日总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仿佛无从察觉、无从捕捉。默默的日子依次辗过春夏、流进秋冬,忽然,发出一声华丽的大响:过年了!

于是:超市爆满、春运高峰,中国红一夜之间覆盖了神州大地的旮旮旯旯,旧债旧怨一律变成了劈面相逢时和气的一揖: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中华民族起于黄河流域,靠天吃饭、物产不丰。祖祖辈辈的先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谨小慎微、贫困拮据的农耕生活。这承上启下的“年”啊,是结绳记事的先祖在岁月的长绳上打下的一个结扣,是岁月轮回又一个起始的记号。只有行走到此处,人们才有理由稍停疲惫的脚步,驻足回望来路,盘点一年得失,再伸头舒颈地张望远方,为自己许下来年的又一些目标、又一些愿望。人们也就有理由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给烦恼、琐碎的世俗生活放个假,狠狠地挥霍一把。过年,既是生活的理想化,也是理想的生活化。

“年”是一天。古代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和第一的意思,“旦”,即日之初起。一年有365个日出,唯有这第一个日出照亮的第一个日子,可以叫作“年”。但是“年”又太重要了,以至于它又不仅仅是一天。算来,年的脚步,从吃过那粘稠喷香的“八宝粥”开始,就已经启程了。人们开始提蓝携筐地赶集、进出店铺,从过年的吃食到大人孩子的新衣,一样样采办起来。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王的节日,旧时家家户户要在这天晚上剪纸马、买糖瓜供奉灶君,以便于让他老人家嘴上抹了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到这个二十三,“年”的鼓点就越见急促以至于有些散乱起来:“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打扫房;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去打酒,三十黑夜包饺子,初一早晨撅屁股(拜年)。”您瞧这一通忙乱,是不是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了呢。

对于两种人来说,“年”的意义格外不同:一是在外的游子,再就是天真的孩子。

年,是游子的关。不好过,不过又不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往今来,多少负笈在外的学子、孜孜求利的行客,在异乡的风霜里睹月思乡,泪满衣襟。“年”之一至,这个飘渺的“思”忽化饱满的“行”,你看吧,火车站、飞机场,长途客运……到处万头攒动、人满为患。人们拿出飞蛾扑火般的精神,一头扑往养育自己成人的家乡故土,扑往自己的妻儿老小身边,这种摧枯拉朽、席卷一切的力道,试问谁与争锋?几天几夜在车站滞留、“黄牛”递过来的车票已经翻了几个跟斗——都不怕!平时在牙缝里抠出来的钱,此刻在归心似箭的人们眼里,都变成了轻飘飘的纸!回家,回家,只要能回家!回家的心情呵,有如急鼓重锤的擂响、有如脱缰野马的奔腾,空气中回绕着Kenny .G独奏的萨克斯〈回家〉的旋律,此刻却不能激起人们心头一丝一缕的共鸣。回家,不是伤感也不是缠绵,它只是一种急切的需要啊!回家……成千上万达亿个“回家”组成的“春运”,年年都是新闻频道里一个沉重的话题。

年,是孩子们的狂欢节。不用上课!不用早起!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打雪仗、接压岁钱!甚至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都会闻声赶来,柔声安慰:“碎碎(岁岁)平安……”无数颗稚嫩的童心,在寒风中手拉手起飞。

冯骥才说:“中国民间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这个“民间文化”中,传统节日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百节年为首”,“年”在岁月长河中有节奏地溅起的水花,也负载着中国人最古老、最深厚、最复杂的感情。

山西祁县春节风俗文化

祁县民间春节文化被国家文化部将列入全国民族传统春节保护示范地。祁县能成为传统脉络最完整、保留最原始、地方民俗十分浓厚的传统活动地,与当地古老的昭馀文化、悠久的黄河历史文化、繁荣的晋商文化有着紧密的连系。祁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淳厚质朴、忧深思远的人性,世代绵延,古道长存的民风,积淀了祁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从汉代流传至今的传统春节、元宵节民俗节日使祁县成为晋中乃至山西人活动的集散地。祁县传统的春节文化一般从腊月廿三开始到正月廿五结束,分为小年(年前)文化、大年文化、上元(元宵节文化)和添仓文化四部分,融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蕴含着浓厚的晋商文化特色。节日气氛浓厚,活动丰富多彩,对联、剪纸、社火表演、节日服饰、灯展、习俗、民间舞蹈、地方小戏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祁县春节文化之大年文化主要指正月初一到初十,是年文化的重要部分。 这期间主要活动有拜年、祭祖、回娘家、初五破五、初七七眼、初八祭星和初十石头节。其中“年象”、“年味”、“年俗”构成春节大年文化的三大特色。所谓“年象”,包括;净、新、红三个方面,这主要对人的视觉感官产生印象。不论平素怎样龌龊的人家,除夕前是一定要把室内外、院庭门前普遍清扫一番的,按照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有了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除出门。说到“年味”,当供神的香烛点燃之后,当噼里啪啦的鞭炮放过,其硝烟弥漫空中的时候,这时的节日之晨,交织着一种复杂而极富神秘色彩的香味,是春节特有之味,当全家人步入厨房,享受一次平常难得一聚的天伦之乐时,那透过蒸笼,通过烹炒的各种菜肴味,开瓶后的酒香味,已从暖融融的室内散发到寒冷的院内上空,和各家肴馔味融汇成一片气团而扩散着,以至于在街上即可嗅到这些诱人食欲的气味,这也是只有春节才能普遍领略到的特有“年味”。“年俗”在祁县初一至初十,主要有拜年、祭祖、回家娘、庙会(西六支)、走亲、破五、出门、七眼、祭星、石头节等。

早起邻里到喜,携妻儿到长辈家拜年。主要是男方父母家,这天妇女忌回娘家一般初三才回拜年。其他长辈如叔姑如与父与已不在同地一般初四、初五拜年,亲戚多的十五之前除初二(祁县东部)初五都可以拜年,时间必须午时之前。拜年时本地已不行跪拜之礼。晚辈领压岁钱与其它地方不同,除新婚夫妇行过开锁礼的晚辈一般就不在领压岁钱。开锁,本地12岁孩子举行的成人礼,旧时十二岁开始当学徒下地等自立分担家务。开锁后至成婚一般不单独拜年,成婚后拜年必须携礼品。新婚夫妇第一个年必须要把远近的亲戚都拜,长辈给红包,也叫见面礼。以关系和距离远的可以省不去。新婚拜年一般在今天要拜完同地(村)的亲戚和男方父母。当然因亲戚多不一定家家吃饭,多是匆匆放下礼物领上红包。因为这天儿子女儿和孙辈都到祖父家拜年,所以未成家的晚辈可以不再去叔姑家拜年,因为已领压岁钱了。但成家后必须再去。现在拜年时一些繁文辱节已省,只是全家快快乐乐的聚会。

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大体上分为家拜、近拜、远拜以及团拜等形式。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民间有“大年下的头,马虎不得”的说法。小辈磕头时,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称,如说:“爷爷,我给你磕头了!”一人一拜,既不能一次呼两位长者的尊称,给两位长者同时磕头,也不能两人同时给一位长者磕头。对此,民间亦有“大年下的头,一个磕了一个磕”的说法。旧俗讲究三跪九叩,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也有的是只磕一个头。小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面带笑容,欣然受礼。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妇,则长辈须给新媳妇很可观的压岁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视自家经济情况而定。婆母还要另外赐给新媳妇一块上等布料,希望媳妇继承针黹。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远拜则是本村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无论近拜还是远拜,主人家都要盛情接待,招待客人到家里喝茶抽烟,品尝糖果。对于前来拜年的孩童,要赠给礼品,或糖果一类零吃,或鞭炮一类玩物,或零钱作为压岁钱。小孩子拜年,总是满载而归。

春节这一天,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谐音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种钱币。饺子的形制又好象元宝。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金银锭。大年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招财进宝。民间煮饺子时讲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匣,全凭柴烧。民间有“人家发旺、全凭烧上”的俗语,指的就是这件事。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吃饭前要鸣炮示知。第一碗饭要敬供祖宗神灵。全家人入席要请家长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长致祝酒辞。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喻取之不尽。有人吃着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馀;吃着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着包钱的饺子,表示钱财两旺。不管谁吃着,大家都要表示祝贺。如果是小孩吃着,全家人格外高兴,祖、父辈还要特殊赠送礼物予以祝贺。山西素有“荤年素腊八”的说法,春节,家家以肉做席。多为猪、羊肉。如今生活好了,鸡、鸭、鱼已经是常见的春节食品了。

回娘家,在祁县一般以昌源河以西为正月初二,以东为初三。本地有过年即正月初一忌妇女回娘家之说,只有到这天才能破,自然场面热闹。晚辈献礼,外公外婆给外孙压岁钱,至于女儿女婿一般是没有压岁之俗,相反要孝敬长辈礼金。回娘家后可以过宿,一般到初五前必须回。

春节后,姑娘要偕姑爷回娘家拜年。南部地区多习惯在正月初二回娘家,北部地区多讲究正月初三回娘家,民谚有“正月初二、三,路上尽是小生和小旦。姑娘回娘家拜年,要携带丰盛的礼品。除烟、酒、点心、糖、果及土特产品以外,主要是腊月里精心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要分送娘家各门亲戚。借此机会,夸露自已的灵巧手艺。晋南地区姑爷上门,习惯用火锅招待,内放白菜、豆腐、银耳、猴头、虾米、木耳、海参、鱿鱼等等,最上层是烧熟后切下的大片猪肉,整整齐齐,排放四周。俗话说,“丈母娘待女婿,啥也舍得。”晋北地区,民间招待姑爷,则要新包饺子吃,讲究大肉大葱,吃进嘴里,还要往外流油,才算满意。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妇女回娘家在祁县及山西很多地方有着讲究和禁忌。如在本地腊八、过冬是最严禁回娘家的日子,俗语“娘家过个冬,婆家死个公”。以下摘选一段有关回娘家山西相关文化。归宁,旧时称已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称“归宁”,山西民间习称“回门”,又称“回娘家”。归宁一词早见于《诗·周南·葛覃》:“归宁父母。”说明归宁风俗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归宁起初通指男女,后来多指已嫁女子回至母家。古代已嫁妇女回娘家是件很讲究的事,在男权社会里,

妇女居从属地位,并非今天这样想何时回娘家都行,来去自由。因此,围绕“回娘家”产生了一系列禁忌,哪些日子允许回娘家,哪些日子不准回娘家,民间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山西风俗与黄河流域其它地方相同或相似,除夕和正月初一不允许妇女回娘家。除夕要祭灶神,许多地方流行“女不祭灶”风俗,更忌讳女子回娘家祭灶;民间俗语称“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女子出嫁后便成为夫家的人,大年初一阖家团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迎来岁首第一个圆月,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里女子是不能回娘家的。为了照顾亲家的团圆与节庆,就产生了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的习俗。晋东南和晋南许多地方流行着“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晋南长期流行“六月六,走麦罢”习俗,农历六月正是小麦收获季节,家家户户妇女用新麦制作大馍送回娘家,探视父母并向娘家人报告丰收,谓之“尝新麦”。是日,郊野陌乡到处可见妇女携儿带女肩背新馍赶路的场景。晋南流行一种特大麦馍,直径大约60厘米,负在肩背,蔚为壮观。

一般结婚三日之内,新郎新娘要回门看望二老,但是当晚必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为新婚不能空新房。现代山西民间流行结婚第二天为回门日,城镇中还要由娘家出面置办酒席庆贺。新妇回门时要顺着迎亲的那条道走,所谓 “三天不走两条路”。一般新婚满一个月之后,姻亲间便可自由往来。回门时,新娘可住在娘家。住的天数颇有讲究,一些地区有“几日去,住几天”的习俗。俗语云:“八对八,两头发”,“九对九,两头有”。就是说初八日归宁的就可在娘家住八天,初九日归宁的就可在娘家住九天。这样,最多的时日是住个对月。也有忌住八天之说,所谓:“住七不住八,住八穷娘家。”这些禁忌的形成,一般是认为出嫁闺女不宜在娘家多住,其中有感情的限制、道义的制约,也有经济的压力和生产的需求。

(祁县乡土)

更新于:2个月前

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 包括/图片/视频/个人隐私等信息 )请来信告知,本站收到信息会尽快处理并回访,联系邮箱:laodilailiao#foxmail.com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