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代封建统治者避讳使用皇帝姓名?

2025-03-26 18:43

一、什么是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那时候,臣民要避君主之讳,后辈要避长辈之讳。讳是隐瞒、避忌的意思。所谓“避讳”,就是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说话和写文章遇到君主和尊亲的名字都不直称,要设法避开或改写。

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月里姮娥改为嫦娥。唐太宗叫李世民,为避“民”讳,改称为“人”,柳宗元《捕蛇者说》改“民风”为“人风”。唐太祖名李虎,为避“虎”讳,将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改为“不入兽穴,焉得兽子”。你看,皇帝就这么专横!

传说有个叫贾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对自己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他的儿子很乖巧,一天读到《孟子》里“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大声朗诵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气得他老头子干瞪眼。

更为有趣的是,宋朝的田登任常州太守时,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州城里照例要放灯三夜,给民众观赏,以示歌舞升平。田登为显示自己高贵,强迫他人避讳,下令将“放灯三日”告示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民众看了告示讽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两句话,至今流传,成为千古笑柄。

避讳起源于周代,流行于秦汉,随着大一统政局的形成、巩固和儒学在封建上层建筑领域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渐趋完备。至唐宋,讳制极盛,避讳禁令逐步严格起来。明清两朝,尤其是清代康雍乾三代,为钳制汉人反满言论思想,文字狱尤为酷烈,“三代文字狱,无声二百年”,讳禁之厉,可谓登峰造极。避讳制度,长达两千余年,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

在封建时代,皇帝被视为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神圣不可侵犯,硬要全国臣民都要避用君上的大名。由此可见,避讳制度是封建专制的产物,是一种我国历史上特有的、扭曲了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封建帝王统治的专横和残暴。

二、避讳有“国讳”“家讳”“圣人讳”三种

1.“国讳”——避本朝君主的名字。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朝人不敢读“政”音,只好把“正月”读成“征月”,写成“端月”。汉高祖刘邦,为了避讳,凡是遇到“邦”就改为“国”字。汉武帝名彻,当时一个叫蒯彻的人,被改称为蒯通。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中央办事机构“六部”中的“民部”改为“户部”,唐代规定,凡是犯讳者鞭杖五十。

从宋代起,讳制极盛,避讳最严。洪迈《容斋随笔》云:

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方州科举尤甚。

以前朝代只避君主名字的本字,宋代“扩大到回避音同和音近的字,又扩大到回避偏帝相同的字。南宋高宗名构,除避讳‘构’字外,还牵连到遘、觏、媾、购、诟、够、觳等55个字,整个宋朝共有一千余字因回避国讳而不能用”。(卞孝萱《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讲座》)

明代的避讳还有刑法加以保护,如有人犯讳,必招杀身之祸。有一次朱元璋请了一位和他共过事的和尚吃饭,和尚受宠若惊,在酒席宴上赋《感恩诗》一首献给朱元璋,其中有这么一句:“金盘苏合来殊域”,意思是说金盘子里装的苏合香是来自不同地方。朱元璋抓住“殊”字做文章,竟说“殊”字是“歹”“朱”,是暗地里骂他坏,结果把这个和尚给杀了。又有一次朱元璋过生日,各省纷纷送来寿幛祝寿,其中一贺幛上写着“体乾法坤”四个字,吹捧朱元璋能体察天地万物。但朱元璋一看“法坤”二字又发怒了。因为“法坤”和“发髡”(kūn,古代一种剃光头的刑罚)同音,就怀疑这是有意讽刺他当过和尚。这幅贺幛的作者,本来是拍朱元璋的马屁,不料拍到了马蹄上,反而招致杀身大祸。

到了清代,避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有一读书人因风吹使桌上书页上下翻飞,说了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便被认为诬蔑了清王朝,被斩首示众。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死于讳禁酿成文字狱的冤魂,真不知有多少!

2.“家讳”——避本人父母、祖父母的名字。

“人之于其父祖之句,一家皆避之”,避父祖名,叫作家讳,又叫私讳。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祖父名正,为了避讳,他把正月写成“初月”。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为人作序改用“叙”字,苏洵文章改序作“引”,于是有了今天“引言”“小引”的说法。

唐朝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妒忌他的人群起攻之,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进士之“进”与“晋”同音,李贺避家讳不能考进士。韩愈十分愤慨,写了一篇《讳辩》,针对攻击李贺的谬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父名晋肃,子不能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3.“圣人讳”——即为封建圣人避讳。

宋代规定,“禁文字斥用黄帝名号故事”;金代规定,“周公、孔子之名亦令回避”。清雍正时规定,孔孟名讳必须敬避,尤其是孔子之名丘,凡古书中有此字,必须改为缺笔字“ ”,姓、名及地名中的丘必须改为“邱”字——这就是说,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的孔丘,他的名字,也是一切臣民都要回避的。

三、避讳的方法

1.改字避讳: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或声音相近的字来代替避讳的字。如汉代帝王名讳都是用一个同义词代替:汉高祖刘邦,避讳改邦为国;惠帝刘盈,避讳改盈为满;文帝刘恒,避讳改恒为常;景帝刘启,避讳改启为开;武帝刘彻,避讳改彻为通……

2.缺笔避讳:即对避讳的字减少笔画,一般是最后一笔不写。唐太宗讳世民,若言民字,则缺斜勾,而写作

,读若区。如缺末笔,变成“斤”,便是另一个字了,所以缺笔作“

3.空字避讳:将所讳之字空而不书,用“某”或“囗”代替。东汉许慎编著《说文解字》,在解禾部“秀”、火部“煜”等字时,为避东汉光武帝刘秀、章帝刘煜的名讳,就在该写这些字的地方空一格,或注上“上讳”二字。

4.改音避讳:如避秦始皇名政讳,“正月”读为“征月”。《红楼梦》第二回从贾雨村口介绍了林黛玉避母亲贾敏名讳的事,她读书时,遇到“敏”字,都念“密”,写字时,遇到“敏”字,又减一二笔。

从表面上看,避讳是出于尊敬本朝君主,不直称其名。揭开封建的面纱,避讳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帝王的权威,让臣民时刻注意天子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提倡避讳,谁触犯了国讳,便被看成是大逆不道的犯罪行为。

四、讳饰在交际中不可缺少

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和宗法制度的消亡,为人名而小心翼翼,生怕犯上的避讳现象已不复存在。但避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其痕迹仍保留在汉民族语言中,这就是汉语修辞学上的修辞格:避讳,又叫讳饰。它实际上是一种委婉语,一种避凶求吉的语言禁忌,与封建时代的避讳有本质的区别。

《礼记》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此处之讳,当是人际交往和外交活动中不可小觑的法宝:入乡随俗,知讳避讳,客人礼貌,主人欢心,由此免却诸多节外生枝的误解和尴尬。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忌说“眉毛倒了”,忌讳“倒霉”;忌言“分梨”,是避讳“分离”之意;岁数禁忌七十三、八十四,据说,孔子是73岁死的,孟子是84岁死的,因此人们认为这两个岁数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逃避,一般人更不用提,所以很忌讳。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些例子都是避讳修辞格:讳饰。对不吉祥的事物讳而饰之,以加强与对方的沟通。

说到“死”的讳饰词语,更是丰富多彩,有多种表达方式:

1.为正义事业而死的美称:牺牲、殉国、捐躯、就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2.诙谐含蓄的说法:“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睡着了”。

3.带宗教神话色彩的讳饰词:归天、归西、升天、涅槃、驾鹤西游等。

4.关于帝王死的讳饰词,今举数句以见一斑。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贱息(谦称自己之子)舒祺,虽少,愿未及填沟壑而委之。

△今奉阳君捐舍馆(意为他人不在,只是由于他抛弃了他的舍馆到别处去了,后称人死“捐馆”)。

△即上一日宫车晏驾(意为他不出朝只是由于他的车驾出来晚了)。

以上加着重点的词语都是讳饰词语,换一种含蓄的说法暗示本意,语直意婉。

讳饰词语也是人类的一种回避行为。是人们主动避免凶险、污秽的字眼儿,把本来不吉祥、不洁净的事物或现象用吉祥、洁净的词语加以回避掩盖和装饰美化,以求得心理平衡的修辞活动。

我们在批判封建伦理纲常避讳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委婉、讳饰的言语在现代文明的交际中实在是缺少不了的。

更新于:5天前

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 包括/图片/视频/个人隐私等信息 )请来信告知,本站收到信息会尽快处理并回访,联系邮箱:laodilailiao#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