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者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内不出,外不入,进入虚静状态!

2022-07-04 07:38



所谓建筑心灵堤防,就是说行功之前要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建筑一道堤防,以隔绝尘世名利色权的干扰,保持修道的小环境。


这个堤防,有外堤防和内堤防之分。


外堤防如净身入室,闭门谢客等,专门介绍法、财、侣、地的条件。司马承祯《坐忘论》将修道分为七阶次,即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其中既有外堤防,又有内堤防,还有修持方法,乃丹道中必读的要籍。


近些年来书信多、电话多、会议多、来访多、邀会多,苦不堪言,故信奉司马承祯“简事”、“断缘”之诫,定下“不开会、不赴宴、不会客”的三不政策,减少了许多麻烦,这便是外堤防。


内丹学是一项重铸人格和心灵的系统工程,一旦人类贪、瞋、痴的野蛮本性被扬弃为善良的真人之性,人类将重新找到灵魂回归的家园。人之生于世间,无不在千事万物中营求,然事物有轻重缓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鸾凤巢林,不过一枝;龙象饮河,不过满腹,人生之使命有限,谁也无法包打天下,故要度德量力敢于将使命托付给他人,是之谓“简事”。


世人无不处于一张社会的关系网中,网上之人各为己谋用尽机心而牵动他人,修道之人仅以道为缘跳出世网,此之谓“断缘”(断俗缘)。



《坐忘论》中之“信敬”、“收心”,则为内堤防。“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敬信为修道之立足点。收心即儒家之“求其放心”,即佛家之“心无所住”,即道家之“归根复命”,“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


修道者心灵难以入静,大多是在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里埋藏着一股不平之气,认为自己平生多处逆境,才华未得伸展,灾病苦苦相逼,所求皆不如意,无奈于修道中寻求心灵慰藉,然尘缘未断而不甘心。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说:“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极忠诚之士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


其实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此乃社会机制使然,亦无足怪。庄子为保存民族根基,故有《人间世》、《德充符》、《养生主》、《应帝王》之著,他告诫人们:“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将道学视为遁世、避世、厌世之学,将丹道修炼视为束身入空门之举,乃千百年来腐儒之俗见。


《老子》云:“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内丹学是科学而不是宗教,修道的目的仅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社会和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而已。丹道修炼,造就一批得道高士,他们视名利如浮云,运政事入掌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扶危救溺,力挽狂澜,伸一指可拨正历史航船,岂仅是养生避世而已哉!姜子牙年七十而独钓渭渚,诸葛亮学成后躬耕垄亩,二者皆抱道之士,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又何必怨天尤人哉!道学是强者的哲学,丹道是造就人才之道。世间大英雄、大丈夫,抱有冲天之志而欲大有作为者,不可不深研道学,不可不精修丹道,仅有得道之人,才能动则叱咤风云,静则退藏于密,达到庄子《逍遥游》中圣人、神人、至人的境界。




修道者要筑起心灵的堤防,就要学会惩忿窒欲,懂得警戒自己,劝勉自己。


龙眉子云:“且人身难得,中土难逢,正法难闻,盛年难再。不于此生省悟,下手速修,直至此生尽后,沦落鬼趣,更欲修行,作么理会?”“此身不向今生度,更于何处度此身?”


《悟真篇》亦云:“大药不求争得遇,遇而不炼是愚痴!”


《碧苑坛经》云:“生前何处是家乡,死后还归那一方。现在法身宜早悟,莫将空手过韶光。死生生死两相参,大事因缘不等闲,未死之前先象死,生机即在死中探。”


此皆警世之言。


又有古德云:“毋以妄心戕真心,毋以客气伤元气。”“随缘消旧业,无复造新殃。”“不患念起,惟患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但自无心于万物,那怕万物常围绕。”“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拂意处要遣得过,清苦日要守得过,非理来要受得过,愤怒时要耐得过,嗜欲生要忍得过。”此皆劝世之言。


丹道入手,情绪最重要,丹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良性心态下修道,才能内不出,外不入而进入虚静状态。


《千金方》中载有“四少歌”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必了。”此乃丹家入手真传,万勿轻忽。其实所谓建筑心灵堤防,乃是方便说法,有堤防即着相,直至连堤防也化去,顿入虚无,方是究竟境界。

更新于:2022-07-04 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