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民间传言“龙年无春,是寡妇年,不宜结婚”等说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在线@民政部,并迅速冲上热搜。1月28日,新华发文称,“无春年”只是没有立春日,并非没有立春节气,也不是没有春天,更与吉凶祸福、婚丧嫁娶毫无关系。
“无春年”又称“盲年”或者“寡年”,是指整个农历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在即将到来的甲辰龙年,大年初一是公历2月10日,而此前的2月4日就“立春”了,这样就等于一年到头没有“立春”。在古代农业社会,立春被视为春天的开始,象征着生育和希望。因此,没有立春的年份,在过去一度被认为不吉利,不适合结婚。受此影响,有网友留言:“因为明年是寡年,就被家长逼到年前结婚了”;更有网民称,“2024年不吉利,不仅不能结婚,甚至生子、买车、买房、乔迁搬家都不可以”。
甲辰龙年出现无春年,仅仅是因为农历和公历两种天文历法计算时间的方式存在差异,而且无春年是很常见的现象,平均2至3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在本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37次,无春的年份有37次,单春的年份有26次,可见“无春年”并不具备预示吉凶的功能。
可以说,“寡年”不结婚封建迷信在古代盛行,是当时人们对历法认知有限。而现代社会,这种说法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甚嚣尘上,则离不开一些无良商家或术术从业者为了经济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营销鼓吹手段。有的是为了让“十一”“元旦”婚恋市场火爆而制造社会焦虑,比如,早在2023年国庆之前就流传了“要结婚就今年结,不然可就排到后年去了”的说法,为此,不少年轻人化生“吃席特种兵”,8天国庆假期赶7场婚礼。有的则宣扬所谓的“转运产品”或“消灾服务”能解决这个问题,利于部分人的迷信心理从中牟利。
婚姻涉及到个体的幸福与人生的方向,将婚姻幸福的决定权交给迷信观念,是对个人选择权的一种剥夺。无论是在“寡妇年”还是其他任何年份,爱情和幸福都没有固定的时间和规则。只要夫妻之间有真挚的爱情、相互理解和支持,就能共同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婚姻,不要被无谓的迷信所左右。
“寡年”不结婚这种迷信观念的传播,不仅毫无科学依据,也很容易对年轻人的婚育观念产生误导,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歧视。一方面,广大公众针对这些封建迷信言论,应当保持理智,用科学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婚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通过媒体和教育机构加大科普力度,解释“无春年”现象的真实原因,培养广大群众科学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对刻意传播虚假消息、制造社会恐慌进行牟利的个人或组织,依法依规进行处置,积极引导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更新于:5天前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 包括/图片/视频/个人隐私等信息 )请来信告知,本站收到信息会尽快处理并回访,联系邮箱:laodilailiao#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