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北方荒原草木枯黄,正是厮杀的好季节。
大明王朝的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出关巡边,正逢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达延汗率大军犯边打草谷。
朱寿闻询之后激动坏了,这下可算是捞着了!
遂调集长城一线大明边镇精锐数万人参战,史称“应州之战”。
两方一度势均力敌,关键时刻朱寿亲率十二团营的“果营”骑兵冲阵,亲手砍了一个蒙古骑兵的脑袋。
最终,小王子眼见没有便宜可占,乃撤走。
根据《武宗实录》记载,此战总计斩获首级16个。有人说这是文官为了故意给朱寿添堵才如此记载,实际并非如此。
斩获首级16个,不代表几万人对砍了大半天,就杀了16个蒙古骑兵,这是两个概念。
按照当时规定,斩获蒙古骑兵首级一个,可官升一级或领取赏银50两——朱寿不缺钱,自然是选择官升一级,封镇国公……
01
首级之所以叫“首级”,就是因为“一首一级”,最早来自商鞅变法中的秦***功授爵制:“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特指初级爵位)。
当然,军功首级制并非秦国开始,而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斩首记功都是主流。但弊端肯定是有,比如杀良冒功,甚至在战场上为了争抢首级还可能会自相残杀。北宋仁宗时期与西夏作战,为了一个首级而引发暴乱,有上百人互相残杀。
于是狄青上疏提出废除斩首记功,并获准,自此开始两宋不再实行斩首记功。
而在大明建立之初,也是以战功为核定标准,分奇功(斩将、夺旗、陷阵、先登)、头功(当先、跳荡、摧锋、破敌)、次功(侦踪、守阵、擒敌、被伤)。
至正十五年(1355年)采石矶大战当中,常遇春单骑冲入敌阵,无人可挡,凭一己之力将元军防线撕裂,明军由此获胜——这就是陷阵之奇功。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的武昌之战当中,傅友德第一个登上城墙,面颊与肋下都被箭射中,却不为所动,拔箭杀敌,夺下武昌——这就是先登之奇功。
这种战功设计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只适用于创业期,那时候一片蓝海,只要有勇力、不畏死,则有大把功劳可以立,不在乎漏洞不漏洞,干就完了。
但是,在开国之后进入守成期就不行了,功劳有限,而且军队战斗素质也远比不上开国。
而这种无法量化的战功制度,不可避免的会有不公与腐败,是不是当先,是不是守阵,根本就是功曹一句话的事情,谁都没证据。
所以从洪熙开始,滥报、冒报的情况比比皆是,每每打了胜仗,报功上去的基本都是将领的身边人。
最后大明朝廷发现,还得是可供量化的斩首记功能够服人。
02
从正统年间开始,明军斩首记功的价码从高到低有四类:第一,迤北,即蒙古部落;第二,辽东,即女真部落;第三,番蛮,即吐蕃与苗疆;第四,内贼,即叛军与农民军。
以天顺五年(1461年)为例,迤北首级1个可以升官一级(特指初级职位)或者是领取赏银50两;辽东与番蛮首级5-7个可以升官一级(特指初级职位)或者是领取赏银40两;内贼首级30个可以升官一级(特指初级职位)或者是领取赏银30两。
之所以迤北首级最为金贵,就是因为蒙古部落屡屡进犯边境,威胁颇大,而且在土木堡之变当中还将朱祁镇率领的20万明军打得全军覆没。
再一个就是蒙古兵的首级获取难度极大。根据《大札撒》的规定:在有蒙古人战死的时候,如果其同伴可以把尸体带回家乡,则可获得其家中的牲畜、财富以及女人。
而对于蒙古人而言,马匹并不是稀罕物,出征的时候至少都会有两三匹马,所以在战场上如果有人战死,则同伴会想尽办法夺回尸体。再加之他们手中的套索玩得非常溜,能够轻松的把尸体套上拖走。
这就使得明军在对蒙古作战当中,斩获首级难度颇高,除非是打出歼灭战。
但是,对于蒙古轻骑兵,打歼灭战很难。
而一直到隆庆之前,明朝对于辽东、番蛮都具有很大的威慑力,即使发生叛乱,也是可以压倒性的平叛。
比如天顺末期广西大藤峡发生了瑶族叛乱,且规模逐渐扩大,甚至波及广州城。成化继位之后,即委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韩雍“赞理军务”,率兵平叛,兵出三路,势如破竹,当年即平定叛乱,三场战斗,分别斩首4100级、7300级、3200级。
如果按照蒙古人首级标准给,那真给不起……
PS:顺便抓了一些小的,净身之后送进宫内。
同样是韩雍,之前还参与平定浙江叶宗留起义及福建邓茂七起义,斩首多少不了解。
03
而同样是迤北首级,在成化初期的价格就有所回落,这是因为西北三边在名将王越的整顿下,战斗力强盛,曾先后三次出塞,完成了成化搜套,在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当中曾都是发动远距离的袭击,对鞑靼部落造成沉重的打击。
在这个过程当中,迤北首级已经不太算稀罕物了。
同样是成化时期,还发动了两次对辽东建州女真的犁廷扫穴,杀了个人头滚滚,一直到隆庆时期,辽东女真人都是装孙子,所以辽东女真的首级也不值钱。
但蒙古人恢复能力如同小强,到弘治末年就已经又开始试探进入河套了。
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蒙古鞑靼的俺答崛起,派使者前往大明谈判开放边贸。结果使者队伍在经过大同的时候,被大同边军全都给砍头领赏了……
这让俺答非常恼火,于是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亲率大军一路杀到京郊密云古北口,直逼北京城。嘉靖皇帝也不修道了,吓得尿了裤子,乃诏令各地勤王,开出每个首级100两银子的赏格……
不过蒙古人这只是昙花一现,自此开始就在逐渐走下坡路,尤其是隆庆四年(1570年)办成了俺答封贡,蒙古内部分崩。
而且西北边军也相继涌现出马家、麻家等猛人,蒙古人掀起的小风浪根本不够瞧的,更不用说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戚大帅率军北上,以车阵与铳骑兵教蒙古做人。
不知天高地厚的董狐狸还曾在万历元年(1573年)率军到喜峰口索赏,结果被戚大帅打得全军覆没,首级割到手软,就这老哥自己跑掉。
幸亏这时候张居正在位,正是国库充盈的时候,能给得起赏格,不然都不知如何收场。但也自此开始蒙古人首级赏格是一路走低,最低甚至降到了5两以下,属实打骨折了。
不打折不行啊,蒙古人拉胯之后,也没了志气,经常有打部落屠灭小部落,割下首级私自卖给大明边军。
到了明朝后期,蒙古人已经是打酱油那一伙了,根本上不了牌桌。虽也曾出了一个有些能力的孛儿只斤·林丹,却遇到了后金皇太极这个强力对手,哪里还有心思找大明的麻烦。
还有很多蒙古人选择给明军打工,关宁军中就有很多蒙古人。甚至有做到大明总兵官的蒙古人,比如满桂、“猛虎二将”(猛如虎、虎大威),这三个蒙古将领都为大明朝战死沙场,反而有大量汉人总兵降敌。
而关宁军中的蒙古人也是悍不畏死,甚至“松锦之战”后祖大寿降清,这些蒙古人却拒绝投降,死战。
可见不论古代还是现在,蒙古汉子的心眼都是实的,够朋友。
04
在明中期,出现了新敌人,即东南沿海的倭寇。
倭寇之乱盛于嘉靖时期,当时东南沿海的卫所军制糜烂,经常有上千人被几十个倭寇追着杀。
嘉靖二年(1523年)发生的争贡之役,九州大内家的谦道宗带着不到二百个武士,从宁波到绍兴杀个来回,如入无人之境,明军具体损失数量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有五个将领战死,其中就包括宁波卫指挥使袁瓒。
当时对倭寇首级开出的赏格是15两一个,不可谓不高了——蒙古人是全员骑兵,机动性强,来去如风,即使杀死也很难斩获首级,但是倭寇不一样,只要能杀死,斩获首级并不难。
难的是杀死,当时沿海明军战斗力实在是太完犊子,所以寄希望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当然,这15两银子的首级,必须是真倭,即真的日本浪人。当时倭寇当中有大量是沿海之人滥竽充数的,一些不法分子和倭寇混在一起,为非作歹,也把自己打扮成日本浪人的模样,甚至还会说倭语。
这种假倭一个首级才3两。
至于怎么分辨是真倭、假倭,在小编《大明朝审验军功首级,是真的专业到令人瞠目:齿脸皮发,看投摸刮》一文当中有具体论证。
发财机会是给了东南卫所明军,但是不中用啊,把握不住。
最后还是戚大帅横空出世,训练出了一支戚家军,大杀四方。当然,戚家军也是要恰饭的,给钱少了肯定不行。
戚家军一个真倭首级赏格是30两,比朝廷定的高一倍;假倭一个5两,也不算少。
根据明实录相关记载,戚家军上报的斩获首级数量为7696个(特指真倭),所需赏金23万两。再加上大量的假倭赏银,还有武器装备购置,可谓花钱如流水。
幸亏戚大帅不光打仗厉害,搞钱也是好手,自己最后却是晚年贫困。
当然,实际战斗中肯定杀的真倭不止7696个,因为戚家军的火炮是主战武器,实心大铁球呼啸而出,不可避免的会把很多倭寇脑袋打稀碎……
05
到了万历时期,因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国库充盈起来,于是有了万历三大征,即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
其中,宁夏之役是原本投降大明的鞑靼部落反叛,被李如松率军平定,首级赏格是按照10两一个发放。
播州之役是四川土司发动叛乱,平叛主力是刘綎的川军,首级赏格自然是按照番蛮标准发放,一个8两。
只有朝鲜之役的首级赏格比较高,仍然是按照倭寇时期的25两一个发放。
但是朝鲜之役打得比较艰难,所以虽然最终获胜,且击杀日军数量不少,但是斩获首级并不太多。比如在碧蹄馆之战,只有首级167个。
原因就是“杀贼数多,因贼众,不得割首级”。
万历三大征,总计支出白银1230万两,其中宁夏是200多万两,朝鲜是700多万两,播州是200多万两。
经过万历三大征,不但国库空了,精锐明军也损失较多。导致辽东建州女真崛起,到了天启年间,一个女真首级的赏格是60两一个,这可真是暴涨了,要知道成化年间女真首级根本不值钱。
原因自然就是明军势弱。
而到了崇祯年间,原本1两一个的内贼首级,已经一分不值了——遍地民变,没法计算了。
06
单独说一下明朝时期的白银购买力,一个首级少则几两,多则几十两,看起来没什么感觉。
但是直观的说:在万历初期,戚继光北上蓟辽,在一次校阅当中有一个参将表现不错,于是赏银15两。
该参将使用这15两赏银犒劳麾下士兵,有酒有肉有面饼,上千人放开肚皮猛造了一顿,实际还有2两没花完。
所以,这哪里是首级,这分明就是大宝贝。
有的士兵侥幸有斩获首级,硝制之后如果监军还没点验,那么每晚睡觉的时候都放被窝里搂着。
如果看中了同袍的妹子,直接提一个首级当聘礼,管保同袍能美出鼻涕泡。
等到新媳妇回门,再提一个首级回娘家,左邻右舍都得嫉妒出红眼病……
更新于:1个月前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 包括/图片/视频/个人隐私等信息 )请来信告知,本站收到信息会尽快处理并回访,联系邮箱:laodilailiao#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