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内耗,从三次放下开始

2022-12-14 05:08

作者木木
来源:老子道德经(ID: LZDDJ-1)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有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就是持续性的内耗。”

内耗严重的人,往往杂念太多,对人对事反复思考,过度纠缠,故而陷入情绪的牢笼,痛苦不堪。

其实,内心简单了,事情就简单了;杂念放下了,生活就轻松了。

一个人停止内耗,就是从这三次放下开始的。


01

放下对事的纠缠

曾国藩说:“省事是清心之法。”

一个人,如果心中思虑的杂事多了,那么,就很容易心累。

只有始终保持内心的清静,才是停止内耗的最好心法。

古时候,有两个生意人,张明和韩超,合伙在城里开了一家饭店。

生意一直很红火,来往客人络绎不绝。

不幸的是,一天,因伙计的疏忽,店里起了大火,不仅店铺没了,还有几名客人被烧伤。

两人因此负债累累,韩超很快放下了此事,摆摊卖菜,还完了欠款,准备东山再起。

而张明每每想起此事,都懊悔没有早些发现火势,左思右想之下,变得郁郁寡欢,生活也没了动力,最后因不堪重负,流落他乡。

事事无常,意外和变故随时会到来,与其纠缠懊悔,不如放下过往,直面现状,才能看清本质,找到出路。

智者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人在世上修,往往是借假修真,借事炼心,眼前的困境只是假象,心变了,境遇就变了。

调整心态,保持清静,不多想,不纠缠,才能不断前行,活得自在精彩。

02

放下对人的评定

《庄子·秋水》中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个人经历不同,认知各异,很多时候无法感同身受,太多事情难以产生共鸣。

放下对人的评价,就事论事,是停止内耗最有效的方式。

从前,道观的山下住着一名妇人。

一天,道童想向妇人讨些种子,没想到,妇人不仅没有给他种子,还把他赶了回来。

自此他便觉得妇人是不善之人。

三个月后,道童在挑水时不慎摔伤,妇人见后,把他背回家养伤照顾。

道童很是感动,又觉得妇人是难得的好人。

回到道观后,道童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妇人到底是怎样的人,越想越郁闷。

于是,便向道长求教,道长听后笑笑说:“人有千面,何必评判。”

仔细想来,颇具智慧。

人心难猜,人性多变,境况不同,时间不同,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完全的善与恶。

正如古语所说:“人不得全,瓜不得圆。”

所以说,以感恩之心报恩,以宽容之心恕怨,不关注,不评论,便是做人最顶级的情商。

03

放下自我的执着

人之所以纠结痛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把自我看得太重要。

当一个人能够放下自我,走出小我,便能解脱束缚,活得圆满而通达。

汉朝时,有一名武将叫李平,跟随韩信打仗时,十分骁勇,战功赫赫,为手下部将所敬重。

后来,被朝廷解除兵权,回了老家。

只是一想起曾经的辉煌,满身本领无处用,就愤愤不平,终日饮酒沉沦,身体渐渐不如从前了。

后来,遇到一位老者指点,他决心放下过去的自己,不再执着于身份,每日耕田读书,活得惬意轻松。

最终,得以安享晚年。

《唯识述记》中写道:“我执为根,生诸烦恼。”

人烦恼的根源,是太在乎自己的身份。

总是无形中贴上许多标签,莫名背上太多负担,困住了本真的自己,限制了前行的双脚。

人生本就是一场经历,一时登山顶,一时入谷底,都代表不了真实的你。

故而不拘于身份,不困于面子,才是停止内耗最高明的做法。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写道:

“行止无定,随遇而安,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

人生短短数十载,或是或非,或好或坏,或荣耀或平凡,都只是生命的一个片段。

能够内心安定,放下杂念,才是一个人难得的修为,长久的福气。

余生,愿你我都能停止内耗,对人对事不多想,对己对心不强求,顺其自然,自在随心。

更新于:2022-12-14 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