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蝉凄凄,不知它抑扬顿挫的歌声中,是否真的谱进了哀婉的调子。诗人听着这一声声被赋予了自身情感的歌吟,思绪开始翻涌。秋蝉生命的序幕刚刚打开,谢幕就已经启动。千年前的他,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写下了这关于秋蝉的诗行……漫天落叶的季节,若是能够剪藏一段被定格在古诗词里的秋天,轻轻地吟咏,定会是别有一番趣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秋蝉”中细细品味诗意之秋,为我们的生命添一抹恬淡静美。赏析:诗人于清秋乘兴出游,傍着柳荫,一路信步徐行,喜听那蝉声戛戛,有如弹筝一般。秋蝉长鸣,本是平常之景,不足为奇,可诗人却凝神细听,兴味盎然。徐玑,南宋诗人,与同乡徐照、翁卷、赵师秀三位诗人并称“永嘉四灵”。他们效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标榜野逸清瘦之风,其诗多写田园山水,偶有灵秀之气;而在这种灵秀之气中,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徐玑这首诗正是如此。《秋行》原有二首,主要抒写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与赞赏之情。此诗是其中的第一首,通过对秋蝉、碧柳、清溪、木叶的描写,表现了浓郁的秋兴。赏析:对蝉的歌咏,兴于东汉,历魏晋而不衰。当时人们对蝉的认识或印象,一为清,一为悲。蝉与一般的禽鸟虫介不同,它无巢无穴,夜宿于高枝之上;又不食污秽之物,“含气饮露,黍稷不享”(陆云《寒蝉赋》)故谓之清,人们常以之比喻君子的节操。而秋寒露冷,蝉声嘶咽,又使人闻而生悲,有寂寞秋风,时不我与之感。古诗云:“庭前有奇树,上有悲鸣蝉。”此之谓悲。褚沄这首咏蝉诗所写正扣紧了蝉的清与悲这两个特征。注释: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利响亮。赏析:蝉因栖高枝,而鸣声传播很远。比喻人的品德高尚,不需借助外力,就可以驰誉远方。喻指那些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虽不居于高位,却会在世上有很深远的影响。这首诗包含着虞世南的为人之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赏析:这是在一个秋天的日子里,诗人在牢房中,听着门外古槐树上知了的叫声。他静静地听着,听着,不禁引起了自己无限的思虑:高树上知了漫声吟唱,铁窗里囚徒乡思正长。青春的蝉翼乌黑油亮,白发人哪能不哀怨凄凉。重重霜露,会压沉你高飞的翅膀。飒飒西风,会吞没你生命的音响。没有人相信你餐风饮露,谁为我表白这高洁志向?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上书议政,触怒了武则天,以贪赃之罪,被捕入狱。这首五言律诗就是骆宾王关在长安狱中写成的,主要是借蝉寓志,以蝉的高洁喻比自己的清白品性,并抒发了受诬的怨恨之情。赏析:一轮秋月高挂中天,皎洁明亮光华四射,仰观夜空,渐见月沉星明,北斗星柄移转,已是暮秋初冬之季。时节的变换多么迅急!树间残留的秋蝉不时发出一两声凄凉的长鸣,那避寒逐暖的燕子又飞向了哪里?这首诗写失意之人对炎凉世态的怨愤。诗人秋夜感兴,由时节之易变想到人情之翻覆。全诗格调低沉,景物凄清,人生的失意感,充斥于字里行间。《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期无名氏的作品,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下层知识分子功名失意的怨苦之情,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生动,叙事简练,抒情气氛浓烈,饶有情韵,是一组内容与风格都很一致的成熟的五言诗。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首次标为《古诗十九首》,后来就成为定名。钟嵘《诗品》赞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组古诗对后代五言诗的创作曾经发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更新于:2023-01-15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