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又名真神、真意,为无思无虑之先天之神;识神,又名知觉之神,为有知有觉之后天之神。元神、识神都是人类以及一切有觉知能力动物所具有的道物,不能或缺。
李涵虚《三件河车》曰:“学人收心调息,闭目存神,静之又静,清而又清,一切放下,全体皆忘,混混沌沌,杳杳冥冥。功夫到此,如天之有冬,万物芸芸,各返其根;如日之有夜,亥漏沉沉,各息其心,此无知无识之时也。谁晓得无知无识之际,才有一阳来复,恰如冬之生春,夜之向曙,蓦地一惊,无烟似有烟,无气似有气,由下丹田熏至心阙,使人如梦初醒。此初醒之心,名曰天地之心,又名妙心,又名元神,又名真意,又名玄关发现”。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曰:“有生之后,元识两神交合一处,有时元神用事,识神退听;有时识神用事,元神隐没不见。要之,无思无虑而出者,元神也;有作见解、自色身而出者,识神也。元神无形,识神有迹;一自虚无中来,一从色身中出,二者大不相侔”。
元神,识神又谓性光识光,吕洞宾《金华宗旨》云:“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倾,即为识光,以其有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非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由此,元、识之分别可显然而见了。
宇宙物质两类不同的存在状态,先天者无形无质,在原子以下,属非常态物质,即现代科学谓之的微观粒子,无固液气三态变化;后天者有形有质,在原子以上,属常态物质,有固液气三态变化,先天又即出胞前在胞之际,与上相反者,则属于后天。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
先天者超乎后天之上,最初最始,为本为元,盖一气之尊称也。但此先天之气有三端,先天之名有二义,二义为何?先出于天者,一也;先原于天者,二也。先出于天者,比天还早,为生天生地之先天也。此气包鸿蒙之体,初名太无,天地未分,先有此气,此其先出于天也,故曰先天。此一端也;先原于天者,从天而起,为生人生物之先天。此气含氤氲之象,潜形太虚,人物未产,先有此气,此其先原于天也,亦曰先天。此二端也。至于生仙生佛之先天,合前二义兼有之。
此气从虚无中来,称太乙,金丹假此而后成,曰祖曰始曰含真,可与先出乎天、先原于天者为三相类,故亦号为先天,此三端也。历圣丹经,或谓生天生地之先天,生人生物之先天,无非比喻此生仙生佛之先天而已。(李涵虚《道窍谈》)
精气神而曰元,是本来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乃是从父母未交之时而来者。方交之时,父精未施,母血未包,情合意投,其中杳冥有物,隔碍潜通混而为一,氤氲不散。既而精泄血受,精血相融,包此一点真变化成形,已有精气神寓于形内。虽名为三,其实是一。
一者,混元之义;三者,分灵之谓。一是体,三是用。后天之精,交感之精;后天之气,呼吸之气;后天之神,思虑之神,三物有形有象,生身以后之物。男女交媾,精血融合,结为胚胎,胎中只有元气,并无呼吸之气。及其十月胎完,脱出其胞,落地之时哇的一声,纳受天地有形之气入于丹田,与元气相合。
从此气自口鼻出入,外接天地之气以为气,此呼吸气之根也。后天之神亦于此而生。至于交感之精,尤系后有之物。(刘一明《修真辩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