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炼指迷:达到神光合一,才能聚炼成丹!

2024-01-04 15:43


两眼微闭留一线光,以两眼内眦为三角形底边,向上至眉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叫伊三点。然后用意念集中想这个三角自左向右,向上向下,沿此路线转动。

不是用后天意识去转,是相当于闭着眼睛看这个三角轮盘自转。这样转慢慢便会出现光,将光内收照自身。

收光有两种方法: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是用眼将光内收,直出百会,直入天庭,走外混元,光天合一。这是顿法。另一种是将光收入后往下照,让它自己变化。性光法一般是光入体内,让光从头往下照,照至丹田、涌泉再返上来,做到体内气光合一,功夫便上去了。

这种功法练起来非常简单,目光把气光往回一收、一转,便是坎离交媾,便是婴儿姹女,收回来神光合一便成丹。不需开天门、婴儿出窍,直接走光天合一,属上乘功法。

当真气归元,还于下丹田的时候,另外觉得有一股潜在吸力把肚皮向里吸紧,很像肚皮已贴着了背脊骨似的;同时又觉得丹田里的真气,有似香烟缭绕,悠游自在,荡漾漾,轻飘飘,似动似止,载浮载沉;又像钟表的摆,左右相应摆动似的,即旧说“氤氲紫气”。

所谓大周天的循环,有它一定的轨道。这轨道是循着二十部脉道的经络路线流注运行的。真气在丹田里首先向锁钥任、督、冲三脉的“阴蹻库”(即会阴穴,在两阴之间)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在尾闾骨第二节中)。热气到这两个地方冲力比较大,动触的感觉很明显。

再由尾闾关分两支流注,夹脊上行,直上腰脊第14椎两旁的“辘轳关”,由此继续上行,通过背、胛、肩、颈部,直达后脑枕骨棱下的“玉枕关”。初学的人只觉一片热气上升,功夫深的人则分四支上行。上述这段行程,即所谓“逆运法,通三关”。

气脉远行至此,其势已缓,故一般练功的过程,在玉枕关通过较慢,而热气亦减小了。再由玉枕关继续上行,越过头顶的“百会穴”,同“厥阴肝经”的气脉会合,仍旧前行,转变为向额颅面颊下注,与手三阳的气脉大会于“祖窍”(两眉中心略下些,又名额中、山根,但非天目)。

由“月窟”下入目中,复出于“龙宫”(在大眼角上下眼睑有穴如星之处),循鼻两旁夹井灶(即鼻孔),下至上唇,左则转而向右,右则转而向左,在“人中穴”交叉而过,与“任脉”、“冲脉”相会(女性则会于“乳根”穴)。

这一段的行程,在头面部分,已不感觉热,只感觉是分五条道路,自头下面有如小虫爬行,又似涂抹薄荷水,感觉也非常明显。

再从此下前项至“挨刀纹”(即项部横纹),循“人迎”、“气口”两穴(喉结旁)下入“缺盆”(肩窠凹中),与全身气脉大会于“膻中”(两乳之间)。这一段行程,虫爬现象减少,若有若无了。

从膻中分主从二支:主支由内里直下,归入于丹田,名叫“中脉”;从支则由“乳根”自胸膈下行,入于“日”、“月”双穴(在脐中两旁微上凹中,非针灸之日月穴),还合于下丹田,入窍归元。这样循环一遍,即是大周天的功夫。此时归元入窍的感觉,则另有一番滋味,微微出汗,神清气爽,轻松愉快,所谓“如灌甘露”即指此。

当真气归元,还于下丹田的时候,另外觉得有一股潜在吸力把肚皮向里吸紧,很像肚皮已贴着了背脊骨似的;同时又觉得丹田里的真气,有似香烟缭绕,悠游自在,荡漾漾,轻飘飘,似动似止,载浮载沉;又像钟表的摆,左右相应摆动似的,即旧说“氤氲紫气”。

此时,仍然把念头随着肚皮向内吸紧吻合在一起,一点也不能分心动念,既不可欢喜,也不可惊惧,切切实实地跟随着它向里吸入,一直觉得真气已不再向内吸的程度,即把念头集中在吸贴最紧的地方,这地方不会很大,一般说来只有鸡蛋大,或者鸽蛋大(功夫深了只有豆大)。

如此把念头集中在这最后一点,一心一意“定住”在那里,连“氤氲紫气”也不动了,久久练习,功夫即会进步到“清静境界”,牙关也会闭紧,眼睛也会内吸,呼吸微细,绵绵不断,吸多呼少,这样已经达到比较高度的休息程度,比睡觉更能恢复精力,收效快又省事。

如果不想继续练了,则把念头分开,全身放松,慢慢起坐,算是练完一趟功夫。

更新于:1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