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西域都护 ,作者都护君
西域都护.
业余自媒体从业者,平台发布的文章和观点谨代表作者个人意见,欢迎大家转发评论。合作/投稿:yt115301
说起参加科举考试的历程,左宗棠只想捡起石头去打天。
旧时科举,分作三个层级:
第一级,在县里市里的考试,一年一次,考过了称秀才。
第二级,在省城的考试,三年一次,考过了称举人。
第三级,在京城的考试,三年一次,考过了称进士。
这三级里面还有若干小级。比如,第一级共有3场考试,全过才能是秀才。第三级过关获进士称号后,还有“殿试”,殿试又分3甲,第1甲的第1名,就是状元了。鉴于这些东西距离左宗棠同志比较遥远,我们就不细究了。
被“丁忧”耽误的少年天才
左宗棠在他15岁的时候,首次参加第一级的考试,第1场在湘阴县,他考了头名;第2场在长沙,他成绩也是头名,但当时主考的长沙市的张市长认为成绩排在左宗棠之后的是位老同志,考了多次了,应该鼓励,就把他和左宗棠乾坤挪移了一下,左宗棠屈居第2了。
此时的左宗棠,在考场上正顺风满帆,正准备参加第3场考试时,他母亲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去世了。照例,父母过世,子女应该“丁忧”,也就是做官的暂时辞职,上学的暂时放假,回家守孝去也。这个“暂时”是多久?27个月。
没奈何,在这个节骨眼上,左宗棠也只好放弃第3场考试,与唾手可得的“秀才”职称擦肩而过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他丁母忧2年多以后,到18岁了,就快要重新走进考场的时候,他父亲又在这个节骨眼上,不爽毫厘地"准确"地又去世了。
又得空等27个月!我估计他家附近的小石头基本都被他捡去了,捡去砸天了呵。
时光荏苒啊!一晃左宗棠20岁了,又逢省城招考之年了,时不我待啊。再从县里市里的3场考试来一一走过场,左宗棠实在没这个耐心了。家族里的父老也觉得这么一颗好苗子就这样苦耗实在太可惜,于是集资给他捐了个"监生",让他踏上了直接参加省里考试的绿色通道。
憋坏了的左宗棠终于释放出来,又差点释放过头了。
说他释放出来了,是因为他最终排名全省第18,被录取了,成举人老爷了。
说他差点释放过头了,是因为他的文章标新立异,显得过于头角峥嵘了些,以至于在几位阅卷老师那里引发了争议,险些名落孙山。
旧时科举,考的是八股文,有规定的格式,分4大段,每大段又分2小段。内容上极力提倡从〈四书〉中出,什么“大德不逾闲”呀之类的,所谓“为圣贤立言”是也。
左宗棠非要另辟蹊径,题目就剑走偏锋,叫作《选士厉兵 简练桀俊 专任有功》。
历来八股文有点类似于朦胧诗,基本是些云山雾罩让人摸不着边际的务虚的东东,附庸风雅,就是言之有物。你小左同学写这些如何选拔精干的官员,如何训练强悍的士兵,如何重用立功的劳模,一眼看去就是品位不高,属引车卖浆者的“粗议”,难登大雅之堂也。
阅卷老师毫不犹豫地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三个字------“欠通顺”。丢进废纸篓,淹了。
所幸,“上帝在把所有的门都关上后,还给你敞开了一扇窗”。
加恩“扩招”咸鱼翻身
这一年,恰逢道光皇帝50大寿,是“万寿恩科”,原来给湖南录取举人的名额是17个,现在,皇上格外加恩,再追加6个名额。
只是苦了主考官徐法绩。他要从遗下的5000多份卷子中再择优挑出6篇。
读书读到这里,我为左宗棠捏了一把汗。千分之一的比例,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始到金啊。这个工作量有多大?我们的徐大人如果稍稍偷懒一点,稍稍应付一下,左宗棠的考卷还能咸鱼翻身吗?
徐大人的可贵和可敬,不单体现在他细致负责的工作作风上,还在于他勇于据理力争的风骨------因为,他在挑出了左宗棠的卷子准备补录时,原来的那位阅卷老师坚持己见,毫不通融,硬是要与主考大人来抬个铁杠咯。
估计这位阅卷老师是吃“叫脑壳”长大的,在十二生肖中可能属“骡”,认死理。在主考大人郑重提出补录左宗棠的建设性意见时,他居然脖子一拧,瓮声瓮气地说:录不录是大人你的事,荐不荐是下官我的事。你让他上,悉听尊便,让我改评语,没门!
徐法绩拿他没办法,可也不能就此罢手啊。干脆,开个扩大会,把所有阅卷老师召集一堂,对左宗棠的卷子来个集体会诊。
可能是细读之下发现左宗棠的文章确实好,也可能是顾及一把手的面子,扩大会终于形成了一个集体意见------同意补录左宗棠。将评语“欠通顺”改作“尚通顺”。
迈进“举人”门槛,就拿到了到京城去角逐金榜的通行证,或许摘下个“探花”、“榜眼”甚至“状元”的亦未可知?左宗棠踌躇满志,就在考上举人的同年冬天,他雇舟北上,踏上了进京赶考的梦想之旅。
梦想终有破灭的时候,这次进京,他迄无斩获,铩羽而归。
屡败屡战,奈何造化弄人
清朝京城的会试,一共要考3场,每场3天,连续9天考完。录取名额不定,有案可查的是,最少时是乾隆朝的某次,录了96人;最多时则在雍正年间,一次录了406个。总体维持在200------300名之间吧。
左宗棠的试卷现存湖南图书馆,文章写得怎样,非我等所可妄议。但我们或许可以从试卷的评语中窥出些须端倪。
在试卷上钤印的共有4位,给他的3张试卷的评语是------“首警透。次、三妥畅。诗谐备。气机清适。诗稳。”
就是说,他的卷子文字通畅,也有一定的洞见,诗也合乎格律,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之所以不被录取,只能解释为------进京赶考的,个个都是优中选优的高手,考上了很正常,考不上更正常也!
这次考试失败,并未给他留下什么阴影,毕竟是第一次来到天子脚下,与顶尖高手同台角力,积累了经验就是成功,以后还有机会。就在此次归途中,他写下了意气豪迈、格调沉雄的《燕台杂感》诗8篇。这组诗对研究他生平的思想进程颇具价值,我后文会重点阐释。
三年以后,前度左郎今又来也!
这一回他的发挥比上回出色。但是非常遗憾,他运交华盖。如果说,三年前的那次省城他被补录是捡了个金元宝的话,那这回,就是他怀里的元宝楞被别人劈空夺了去,恰应了那句------“在江湖上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这次的考官,翰林温葆深温大人对左宗棠的卷子极为满意,他白纸黑字写下:”言有体,不蔓不支。次畅。三顺。诗妥。二场尤出色。“这是给了高分了。他推荐给主考官看,主考官也认为文章确实不错,朱笔一划,把他列为了第15名,就是入围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科拟录取的名单出炉后,湖南上榜率远远高于同属“湖广”范畴的湖北,为了平衡起见,从湖南调剂了一员名额给湖北。这等倒霉事偏偏就落在了无权无势的左宗棠头上,温葆深为之力争,终未见效,我们仿佛能在他给左宗棠的试卷上留下的“额溢,极为可惜”的这6个字中,听闻到一声长长的叹息。“额溢”,就是名额超编咯。
很难臆测这次意外对左宗棠的心理究竟产生了何等影响,但我相信,他并未沮丧到一蹶不振的地步。
又是一个三年后,在通往京城的大道上,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这个熟悉的倔强的身影。这一回,他不是踽踽独行了,他与一位叫欧阳兆熊的朋友结伴进京。在经过岳阳时,他们一起游览了洞庭君祠堂。面对这位管理着八百里洞庭的辖神,他即席书写一联:
迢遥旅路三千 我原过客
管领重湖八百 君亦书生
前路漫漫,前途未卜,我现在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你虽然掌管着八百里洞庭的浩大空间,你不也是和我一样的书生吗?!潜台词是:安知他日,我不能更得擅场!
结果这次的考试,他的发挥还当不得前两回,他的答卷上出现了两处明显的硬伤:
一是一篇文章超过了规定的字数。
二是出现了“数处”错别字。
这只能归结于心理起波动了,非不能也,实是此命终身运不通吧,夫复何言?
他在给妻子的信里,不自禁地流露出了千般苦楚,万般无奈------“榜发,又落孙山。从此款段出都,不复再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矣!”
冥冥之中,一条康庄大道隐现
三次高考都失败了,还有再复读下去的必要吗?且不说经济上的负担承不承受得起,一次又一次地把看得见的大好时光投入到看不见的莫测期待中去,值吗?
古人历来对“三”这个数字有着迷信般的情节,一件事搞了三次还搞不定的话,自己和旁人都会觉得惟有放弃了。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谓“事不过三”,都是这个理。
左宗棠的科举之路,走到这里算是走到头了。但是且慢,我们且别急着为他叫屈抱不平,天生左宗棠,不是要他来应付考试的,蟾宫折桂,固是本事,可也实在只是俗之又俗的规矩人做的规矩事尔,无足道、更不堪夸哦。
不信?你来看,古往今来,有几个状元、榜眼、探花干成了大事,青史留名了的?司马迁老早就言之凿凿:古有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左宗棠,最终将成为这样的“倜傥非常之人”。他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醉心实用之学的取向,注定了他失去的只是形同鸡肋的“进士”的虚名,他必将赢得一个远为波澜壮阔、远为气象万千的大历史之上的一个大头衔!
来源:西域都护
更新于:1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