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
洞的意思就是通,有通透、通玄达妙之意。道家经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称“三洞”。言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
三洞为教,洞神为小乘,洞玄是中乘,最上为洞真,但三洞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所谓小、中、大乘,也只是表示修道的进程与阶梯。
三洞都通达,就叫做“大洞”。简单的来说,三洞真经,即是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亲自宣示的道经,是大道之纲领,更是入道的门径。因此,道家弟子必须信仰其无上的神圣与权威性,否则即非道家弟子。道家自宇宙开辟以来,皆以天尊说法度人为根本,天尊所说之法就记录为三洞真经。
是故,三洞真经即为道家弟子的根本圭臬,只有一心不乱地奉持此无上经典,并竭诚履行此无上经典的善教,才可能从根本上把握大道的真谛,进而获得相应的宗教境界。
《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此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宝之所立也。
三洞为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故别,有三名。其经题目:《洞神》即云洞神三皇,《洞玄》即云洞玄灵宝,《洞真》即杂题诸名,或言以教垂文,或以色声著体,并是难思知用,随方立名耳。
三洞为经,《玉纬》云:《洞真》是天宝君所出,又云,以元始高上玉帝出《上清洞真之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符图》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后传玉文付上相青童君,封于玉华宫,元景元年,又封一通于西城山中。又太帝君命榑桑太帝旸谷神王出《独立之诀》三十卷、《上经》三百卷行之于世。又襄城小童授轩辕黄帝《七元六纪飞步天纲》之经。
汉元封元年,西王母、上元夫人同授汉武帝《灵飞六甲上清十二事》。又太元真人茅盈受西城王君所传玉佩金珰缠璇之经,又玄洲上卿苏林真人受涓子所传“三一”之法。又真人王褒,汉平帝时,西城王君所传上清宝经三十一卷,晋成帝时于汲郡传南岳魏夫人,夫人之子传茅山杨羲,羲传许迈,迈复师南海太守鲍靓,受上清诸经。
《玉纬》云:洞玄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传。按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素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文,真文篇目十二部妙经,合三十六帙。
又《四极盟科》云: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劳盛山。昔黄帝于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灵宝五芽之经。于青城山诣宁封真君,受灵宝龙蹻之经。又九天真王降于牧德之台,授帝喾灵宝天文。帝行之得道,遂封秘之于锺山。又夏禹于阳明洞天感太上,命绣衣使者降授灵宝五符以理水,檄召万神。后得道为太极紫庭真人。演出大、小劫经,中山神咒,八威召龙等经,今行于世矣。
时太极真人徐来勒,与三真人以己卯年正月降天台山,传《灵宝经》以授葛玄。玄传郑思远,思远以灵宝及三洞诸经付玄从弟少传奚,奚付子护军悌,悌付子洪,洪即抱朴子也,又于马迹山诣思远告盟奉受。
洪又于晋建元二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后从孙巢甫,晋隆安元年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今所传者,即黄帝、帝喾、禹、葛玄所受者。
《玉纬》云:洞神经是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传。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序目》曰:《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授之书,亦诸仙人所授,以藏名山。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真人,受《三皇内文》。
又黄卢子、西岳公皆受禁虎豹之术。真人介象受乘虎之符。《八威使者受策虎豹文》。又鲍靓于晋惠帝永康年中,于嵩山刘君石室,清斋思道,忽有刻石《三皇天文》出于石壁,靓以绢四百尺告玄而受,后授葛洪。又壶公授费长房,亦有洞神之文,石室所得,与今《三皇文》小异,陆修静先生得之,传孙游岳,游岳传陶隐居,其天中十二部经,未尽出世。
今传者是黄帝、黄卢子、西岳公、鲍靓、抱朴子所授者也。
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三种分别,以教于世,夫三洞者,盖是一乘之妙旨,三景之玄言,了达则上圣可登,晓悟则高真斯陟,龙章凤篆,显至理之良诠;玉简金书,引还元之要术,故《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
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 包括/图片/视频/个人隐私等信息 )请来信告知,本站收到信息会尽快处理并回访,联系邮箱:laodilailiao#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