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黄俗话说130:五眼鸡  乌眼鸡

2024-12-28 12:59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一、“五眼鸡 两头蛇 三脚猫”理据何在?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张明善《水仙子·讥时》)

“五眼鸡”与“乌眼鸡”两词,历史上多有探讨。最近(2020.8),南开大学杨琳先生《“乌眼鸡”考源》进行了总账式清理,其结论云:

“五眼鸡”指不鸣叫的鸡。明丘浚《忠孝记》第十六出:“蓄不捕三脚猫,养无声五眼鸡,鸟惊曲木长垂翅,蹲池老凤喑无气。立伏骄骢噤不嘶,上下相朋比,将焉用彼?更仗乎谁?”“三脚猫”无能捕鼠,故云“不捕三脚猫”。“五眼鸡”不鸣叫,故云“无声五眼鸡”。清诸锦《绛跗阁诗稿》卷六《大年和新桥诗韵赋答一篇》:“拟为三足乌,莫作五眼鸡。一鸣奠河海,再鸣走蛟犀。”

此说“五眼鸡”“指‘不鸣叫’的鸡”,以对“‘鸣’凤”,非常對!

笔者以为:“五眼”或即“无言”、“呜言”、“哑言”。呜,喑呜也:

“喑呜则弯弓”李周翰注:“喑呜,含怒未发言。”(《文选·左思<吴都赋>》)

其谓“三脚猫”云:

“三脚猫”是缺少一条腿的残疾猫,该词今天还在使用,比喻没多大本领的人。

其他人及杨先生的解释能够自洽圆融,但与笔者解释略异。笔者认为“没多大本领”的“三脚猫”,可能是“散脚猫”,懒散的伸脚猫,喻指无本事者;川渝称小男孩儿坐不住、到处疯跑的“三脚猫”,则可能是“神脚(足)猫”(参“草不黄俗话说120、121”:《三不知 三八 三脚猫》一、二)。就张元善的《水仙子》而言,“两(头蛇)”与“卧(龙)”却不好理解。杨先生谓:

两头蛇常用来比喻恶毒之人。元杨暹《刘行首》第三折:“他母亲狠似那双蟳蝎,心毒似两头蛇。”

这固然不错,但如果对比一下张元善的:

不鸣-鸡︰鸣-凤 三脚-猫︰飞-熊

“三脚”不管是按“三只脚不成步”理解,还是按“三脚猫/伸脚猫”理解,其远不及“飞熊”是没有疑义的,而“两头蛇”与“卧龙”,固然“蛇”不如“龙”,而“两”跟“卧”却看不出两者“相反”理据。笔者以为,从三句话一个整体推测,“两”可能是“二”;“二”如二哈、二货之“二”,愚也;“卧(龙)”代表“智者、能人”。

二、“乌眼鸡”为何 “好斗”?

杨先生谓:

窃谓“三羊五眼”之“五眼”应与“四子皆五眼”之“五眼”做同样观。苻氏为氐族,牧羊为生,故用“羊”指代。苻生为苻健第三子,故称“三羊”。“五眼”即“乌眼”,义为黑眼、瞎眼,犹言“乌枯眼”……可见“乌”指颜色发乌,“枯”指形质干枯。“乌枯眼”即乌暗而干枯的眼睛。“怨家乌枯眼”是说老人怨恨家里无人关心而哭瞎了眼睛,“三羊五眼”是说第三个儿子是个瞎眼。“五眼”的苻生“长大必破人家”的预言与“乌眼者妨主”的说法观念上是一致的,黑眼与瞎眼在意义上是相通的。(杨琳《“乌眼鸡”考源》)

本文辨明“五眼鸡”指不鸣叫的鸡。其本义指罩住了眼睛的公鸡,这是一种养鸡风俗。公鸡生性好斗,导致伤亡,给养鸡者造成损失,养鸡者便给好斗的公鸡戴上眼罩,使它们互相看不到对方,也就避免了打斗。黑色材料遮光效果好,所以古代的牲畜眼罩多为黑色。戴着圆形黑眼罩的公鸡即使在黎明或白天也不会鸣叫,故称不鸣之鸡为“五眼鸡”。鸡戴着圆形黑眼罩看上去仿佛有大大的黑眼睛,故称为“乌眼鸡”。由此可见,“不鸣”的“五眼鸡”与“好斗”的“乌眼鸡”有内在联系,可以确定它们是同一个词,“五”是“乌”的修辞性音借。(《“乌眼鸡”考源》提要。《汉字学微刊》,2020.8.28)

“乌眼鸡”有可能是“捂眼鸡”,捂上眼睛的公鸡“戴上眼罩,使它们互相看不到对方,也就避免了打斗”,但“乌眼鸡”确实有“怒目相争”“强悍”“好斗”乃至“嫉恨”的意思呀,这该如何解释?

乌眼鸡:好斗的鸡。比喻怒目相争。

俺们是没时运的,行动就是乌眼鸡一般。(《金瓶梅》第三五回)

你合狄大哥就像乌眼鸡似的是怎么?(清《醒世姻缘传》第五九回)

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红楼梦》第三〇回)(《近代汉语词典》)

当初在家把亲汉子用毒药摆死了,跟了来,如今把俺们也吃他活埋了。弄的汉子乌眼鸡一般,见了俺们便不待见。(《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

或云:“乌眼”可以读如“恶眼”:

我于尔时。不生嗔恨不恶眼视亦不呵骂。(《佛说华手经》卷三“无忧品第十二”)

时犬乃作恶声恶眼(齿崖)(齿来)号吠。(《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七“精进波罗蜜多品”第九之四)

处在徒众希他依止,设解经律问时生难,性多嫌恨恶眼视人,少见侵触不受其忏。(唐道宣《净心戒观法》“诫观外现威仪内起邪命法第八”)

笔者怀疑,“乌眼鸡”很可能有兩種可能,或是二者的“合流”:

第一,跟“木鸡”关联。善斗的鸡是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达生》)

“木鸡养到”,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清代蒲松龄的《促织》,虽讲的是善斗的蟋蟀,但也说那蟋蟀“蠢若木鸡”: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呆若木鸡”,似若旁若无“鸡”,相当于“瞀眼鸡”:

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古今图书集成˙医部》)

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也。(《晋书˙天文志》)

相当于“眊眼”:

东瞻澉岭,眊眼欲穿,暑气大盛,不审道体清适何似?(清陈确 《与吴裒仲书》)

“瞀眼”之“瞀”虽然读如“明母”,而跟它同用的“(忄敄)”,可以读如“微母”。因此“瞀”可能轻唇化成“雾眼”。“雾眼”犹如“鸡目眼”、“鸡摸眼”(夜盲症)(详“草不黄俗话说:”《二四 二百五 二五 二五眼 九百 半吊子》)。这是一种“木鸡。”

第二,前面的的“五眼鸡”之“五”是“喑呜”(含怒未发言)之“呜”,所以“五眼鸡”也叫“乌眼鸡”。这是第二种“木鸡”。善斗的木鸡引申为强悍、好斗、嫉妬、怒目相争,似乎顺理成章。

三、“乌枯眼”

杨先生云:

唐王梵志诗《知识相伴侣》:“知识相伴侣,暂时不觉老。面皱黑发白,把杖入长道。眼中冷泪下,病多好时少。怨家乌枯眼,无睡天难晓。”黄征(2002:321):“项注:‘乌枯眼:当是形容凶狠之貌,俟再考。’张注:‘喻冤恨仇结,怒目相似(琳按:应为视)。犹如乌眼鸡。’按:‘乌枯眼’当是形容眼睛凹陷。‘枯’谓眼瞎,王梵志诗即有‘父母眼干枯,良由我忆你’句。……疑‘乌枯’亦为‘眍抠’之异写。”黄说得失参半。“乌枯”一词今天仍在使用。郑柔敏《陆羽茶经演绎》:“差的红茶,以成熟摊开叶片为主,条形松而轻,色泽乌枯,缺少光泽,无金毫,滋味平淡。”孟晖《古画里的中国》:“三枝粗如轮盖槎枒嶙峋的壮杈纷纷刺向天空,其中两枝已全然乌枯,被无数柔长的萝藤密密爬缠,垂悬下缕缕袅娜的菟丝。”可见“乌”指颜色发乌,“枯”指形质干枯。“乌枯眼”即乌暗而干枯的眼睛。“怨家乌枯眼”是说老人怨恨家里无人关心而哭瞎了眼睛,“三羊五眼”是说第三个儿子是个瞎眼。“五眼”的苻生“长大必破人家”的预言与“乌眼者妨主”的说法观念上是一致的,黑眼与瞎眼在意义上是相通的。

我们解决了“乌眼”,那要解释“乌枯眼”之“乌枯”就好办了,他當是“怐瞀”、“眍(忄敄)”等之倒。(详“草不黄俗话说:”《二四 二百五 二五 二五眼 九百 半吊子》)。

更新于:3个月前

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学习交流并不代表本站观念,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 包括/图片/视频/个人隐私等信息 )请来信告知,本站收到信息会尽快处理并回访,联系邮箱:laodilailiao#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