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周谦·卦》照亮了李阳冰的一生
一篇《周谦·卦》照亮了李阳冰的一生
周礼芦
李阳冰广学博识,广泛涉猎,打开视野,不仅是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进入他的视野内,他在研习秦汉篆书艺术的同时,承传统而有创新,最后使这一书体在大唐时代呈现中兴之势,成为后世所宗“玉箸篆”的典范。唐代最杰出的篆书名家,当首推李阳冰,有“笔虎”、“苍颉后身”之谓。唐吕总《读书评》中云:阳冰篆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又云:“有唐三百年,唯篆称者,阳冰独步”。他列唐宋大书法家84人,唯李阳冰、颜真卿、张旭三人可称神品,又以李阳冰为首。唐大诗人李白作《当涂李宰君画赞》赠从叔李阳冰,其中有句云:“天垂元精,岳降精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缙云飞声,当涂政成……”而且,李阳冰是一位道学信奉者。自汉至唐,中国道教兴盛,朝野热衷。那时的知识分子都崇尚道学,李阳冰当然也极尽自己的才能去理解和弘扬道学。李阳冰致力于《周易》的研究,特别是对《周谦·卦》有心得,通篇作篆书铭《谦挂碑》(复制品现存安徽芜湖)。他虽才学丰盈,然不张扬,不显露,崇拜隐士,勒仙都的大书“倪翁洞”三字于崖壁,显示了他的心迹。宋欧阳修说:“贤者遁世为高,却求无名于世。阳冰只称其人,而不显其名,但他自己则认为已获其志。”按照欧阳修的分析,李阳冰隐于山,是一种高明的选择。他的内心不需要名誉,但最终还是“夫士固有显”。是个有道德,有修养,有建树,为民办事的人。一篇《周谦·卦》照亮了他的一生,使先贤最终得志也!
一篇《周谦·卦》如何有这么大的能耐呢?我们只要去解读缙云新发现的《吏隐山记》就迎刃而解,《周谦·卦》确实是李阳冰的隐居泉源思想和支配力量,且影响了他的一生。
大唐三百年,特别是中期复兴阶段,对《周谦·卦》诚信情服,效法者甚多,李阳冰是其一。《周谦·卦》开卷明义:“谦享君子有终,彖曰:‘谦,享,天道下济而光明’”。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是皇帝专权的社会制度,皇帝代表乾,皇帝象征天,只有皇帝才能称“天之门生”一篇《周谦·卦》照亮了李阳冰的一生,正龙天子也只有皇帝的龙恩隆德周济天下,则天下而光明,则谦能养君子,皇帝的光辉才能普照于天下。
李阳冰在缙云曾二次隐居吏隐山,第一次从白门(今南京)尉转迁缙云尉的第二年开始,戴冠隐居吏隐山13年;第二次从当涂(今安徽)县令秩满挂冠退隐吏隐山12年,直到大历10年(公元775年)奉诏入都为官止,长达26年之久的隐居生活,有“卧薪尝胆”之精神,“尺蠖之屈为伸也”之策略。
李阳冰不管是戴冠隐居也好,挂冠隐居也罢,他都以自己官职低微一篇《周谦·卦》照亮了李阳冰的一生,居于下位,不以利禄萦心,正如前面所讲的“尺蠖之屈为伸也”,他虽在隐居,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心怀大志,筹谋韬晦大略。这在他作篆铭石的摩崖刻石《吏隐山记》(2008年10月新发现)中,也开卷明义地曰:“旨为照”,他的隐居旨意是为争取光明,让皇恩隆德的光辉照到他。文中有更明朗的阐述:“李阳冰隐居为六眼”、“以遇灵露”、“以阴传旸(阳)”、“为照更眉实”等,他的隐居为耳听八方,眼观六路,以遇大好时机,得皇恩隆德的阳光雨露滋润于他。为照更眉实。他以隐争取露,以阴传阳,使皇帝的光明更加眉实地照耀到他,眉为书眉,书的上方空白部分称为眉,眉本为空,如何使其充实、扎实,即使皇帝的光照扎扎实实地照耀到他之意。
“卦象六二鸣谦贞吉,彖曰:‘谦谦贞吉谦卦铭内容,中心得也’。”意思是贤人或者君子能公开宣扬自己谦虚、谦让是贞操大吉,君子如果“谦谦”的话不仅贞操大吉,而且中心得也,即君子心怀宏大的志向能得以实现。这与后面“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彖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相关,意思是作为君子不仅要谦虚,更应勤劳,奋发向上,只有勤奋加谦虚这样的君子万民才会服之。这样君子他自己也有出头之日。
李阳冰隐居吏隐山,决不是那种虽为朝廷命官,且身居要职,心怀大志,积极效忠皇帝,但最终自己的政见或谋略不为圣主所采纳,更受热讽冷嘲,甚至受同朝专权奸宦的打击与排挤,而毅然辞职而去,诀别政坛,隐居一地,埋名隐姓,甚至改名换姓,再不问政事,杜绝社交,拒人千里,只赋诗咏词,修心养性,或对月长饮,“但愿长醉不愿醒”的迁客骚人的吏隐之类。所以对吏隐也应分门别类,区别积极与消极的吏隐,显然李阳冰是属于前者。
李阳冰在吏隐山隐居期间著就二部书,一是《上李大夫论古篆书》,二是《重修汉许慎说文解字》。他潜心于古文字的研究,并上书李大夫请荐于朝,他在《上李大夫论古篆书》开首便云:“阳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愿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堂,为不刊之典,号大唐石经,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就是这著名的《上李大夫论古篆书》。书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皇唐圣运,逮兹八叶。天生克复之主,人乐维新之令……冰年垂五十,去国万里,家无宿舂之储,出无代步之乘,仰望紫极,远接丹霄,若溘先犬马,此者不就,必将有负圣朝,是长埋于古学矣。”书中还写到李阳冰为写这两本书还经常是在“暗烛之下,霜深笔冷”长埋于古文字学“文字之本,悉在心胸”。因此,不难看出,李阳冰的隐居,不仅是谦虚,更注重于勤奋,还积极效忠于圣朝,“若溘先犬马”。是一位积极、上进的唐一代大书法家。
李阳冰谦虚、勤奋,不仅万民服、而且“君子有终”,有出头之日。他撰写《上李大夫论古篆书》自荐于朝廷,以求上达天听,并希望刊引他对于古篆研究成果的理想。这理想不久后果真得以实现,他接到入都的诏书。其族侄李嘉佑在得知李阳冰奉诏入都后撰写《送从叔李阳冰祗诏赵都》诗一首,云:“自小从游惯,多由戏笑偏,常时矜礼教,渐老荷忧怜。见主承休命,为郎贵晚年。伯喈文与篆,虚作汉家贤。”唐著名大诗人孟皎然亦有诗作《同颜使君真卿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时会有诏征赴京》;唐大文学家、书法家神品三人之一的颜真卿也有《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诗目存世。
李阳冰奉诏西上所献之书谦卦铭内容,即在缙云吏隐山隐居期间所著的《上李大夫论古篆书》与《重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二本书。真正凸现李白在当涂赋诗赠《当涂李宰君画赞》诗中云:“缙云飞声,当涂政成”的诗句。李阳冰的篆书是从缙云飞声,他先后二次在缙云,曾经问世的篆书作品12通,比全国任何县市都丰富。遗憾的是现存实物只有四通《城隍神碑》、《黄帝祠宇》、《倪翁洞》、《吏隐山记》(失记)。据缙云县志载:还有《恶溪铭》、《洼尊铭》、《忘归台铭》、《修文宣王庙记》等。事实上失记的《吏隐山记》却更是宏篇巨制,洋洋150余字谦卦铭内容,详尽地反映他在吏隐山隐居的关键性、真实性的巨篇史料。李阳冰先后二次在吏隐山的一段历史,在此间写的《上李大夫论古篆书》和《重修汉许慎说文解字》两篇书法论文,使他名声远扬,登上了书法的顶峰,同时也奠定了“大唐石经”的根基,说他在缙云飞声,此言一点也不过之。因此,李阳冰的发祥地是缙云吏隐山,李阳冰发祥的动力是一篇《周谦·卦》照亮了他的人生,使照更眉实,使他的谦虚、勤奋、终有回报,终有出头之日。大历11年(公元775)李阳冰出山,奉诏入京任职于京兆府法曹,建中元年(780年)时转任国子监丞,后为集贤院学士,兴元元年(784年)担任将作少监,最后终于秘书少监任上。故后世有“李监”之称。
据宋欧阳修《集古录》卷八《说文解字》条下记云:“秘书少监李阳冰重修汉许慎《说文解字》阳冰从子检校祠部员外郎腾篆(亦是前面所说《述书赋注》却详细记载“弟澥,子腾”的缘故),“凡五百四十字,碑以贞元五年十月立。”由此可知,贞元五年即(公元789年)李阳冰之书得以立石镌刻,其字由阳冰之侄李腾所书。阳冰尽毕生心血所完成之书,却由子侄李腾书写,想必此时李阳冰已不在人世。壮哉,李阳冰!
更新于:8小时前